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經濟》亞洲化:從雁行理論到龍騰效應

經濟》亞洲化:從雁行理論到龍騰效應

根據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昔為四小龍之首,曾幾何時,如今已位居四小龍之尾。其中緣故,固與台灣本身條件與作為有關,更與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有關。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為何,一言以蔽之,「亞洲化」也。

亞洲化:從雁行理論到龍騰效應

 

文/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昔為四小龍之首,曾幾何時,如今已位居四小龍之尾。其中緣故,固與台灣本身條件與作為有關,更與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有關。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為何,一言以蔽之,「亞洲化」也。

「亞洲化」(Asianization)這個概念,是近年冒起的國際關係專家、41歲的卡納(Parag Khanna)所提出的,他向來關注全球化和全球聯繫等議題,在不久前出版的新書《未來屬於亞洲:21世紀的全球秩序》中指出,世界秩序的中心已由西方轉向亞洲,他形容19世紀的世界特徵是「歐洲化」,20世紀是「美國化」,21世紀則是「亞洲化」。

事實上,亞洲化的過程從上個世紀下半葉就開始萌發了,進入21世紀後,仍在持續發展擴大之中,大體上,已歷經了從「雁行理論」到「龍騰效應」的兩個階段。

日本作為亞洲化的一梯隊,二戰結束後,1960年代開始即在美國扶助下從廢墟中重新崛起,不過30年,GDP即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老二,這個在當時被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譽為「日本第一」東亞島國,創造了一個「雁行理論」,將自己喻為雁行之首,之後以「人」字形排列的,則是繼日本之後興起的亞洲四小龍:台、港、星、韓。四小龍尾隨日本之後,無論從技術的移轉,市場的交替,及產業鏈的銜接而言,「雁形」都是一個十分恰當的比喻。只可惜,雁行隊伍飛得並不持久,作為領頭雁的日本,飛了30年,在1991年經濟大泡沫破滅之後,動能急遽減弱,迄今已30年,始終未見大起色,尾隨的四小龍,群雁無首。一時也失去了方向,各自摸索亂飛。就在此時,一隻真正的大龍在經過漫長的「潛龍勿用」階段之後,開始「見龍在田」了。

1978年底,鄧小平作出了歷史性的「改革開放」決定,打開了封閉了30年的中國,通過轉軌的改革將中國同全球接軌。一時間,就同周邊地區產生了巨大的融合,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國大陸豐富的土地與勞力,跟日本及四小龍的資本、技術、管理及全球網路,天衣無縫地結合了起來,於是中國大陸迅速成了資本、技術、管理的輸入大國,與本身資源結合,開始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動能,以全球市場作為拉動的引擎,不但創造了年均10%的高成長率,也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龍騰效應」取代了正在消失中的「雁行理論」。

隨著歲月推移,龍騰效應也與時俱變。第一階段,是牢牢抓住上世紀下半葉的全球化大機遇,把中國大陸發展成了世界大工廠。在此一過程中,中國通過模仿、山寨、學習及技術購買,持續快速提高本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就業與所得的增長及財富的累積,將世界大工廠轉變成了世界大市場,這在全球化進入21世紀,因遭遇不斷挫折、打擊,速度減緩,甚至演變為「逆全球化」之際,恰恰補上了全球需求的空缺,也因此進一步牽動到中國跟周邊地區乃至於全球的政經與戰略關係。這是龍騰效應的第二階段。可以看到,這時「亞洲化」的現象與形勢已益發明顯。

2013年,習近平上任,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意謂著龍騰效應將進入第三個階段。通過鐵公路、港口、網路等基建,正在以一種不同於傳統全球化的方式,來推進更大程度的經濟一體化;一帶一路持續發展,也很可能最終把在地質學上原本就是一整塊大陸地的亞、歐、非三大洲,全面地串連整合起來,到時,亞洲化同歐洲化或將出現歷史性的結合,對全球政經戰略地緣板塊的影響不言可喻。

台灣地處亞歐非大陸板塊的東南一隅,四小龍時代的時空形勢早已一去不復返,當知天下潮流之所向,明白及掌握龍騰效應之邏輯,順勢而非逆勢而為,或方有可能在新全球化時代中保有一席之地。

普拉格‧卡納向來關注全球化和全球聯繫等議題。著有《如何轉動世界︰全球未來的復興之路》、《連接力:繪製全球文明的未來》,最新一本書是二月出版的《未來屬於亞洲:21世紀的全球秩序》(The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書中指出世界秩序的中心已由西方轉向亞洲,形容如果19世紀以世界的歐洲化為特徵,20世紀是美國化,21世紀就會是亞洲化(Asianization)。卡納在新書強調西方對亞洲的想像不應過於「以中國為中心」,不應將世界局勢簡化為中美組成的「G2」爭霸,因為亞洲很大,中國無法獨力主宰亞洲的未來。

根據明報報導,卡納認為,未來的世界將沒有國家可以主導亞洲,中國做不到,美國也不能。他指正如在新書中提到,亞洲在歷史上一向是「多極」(multi-polar)和多元文化,試過全面控制亞洲的只有幾百年前的蒙古帝國,他認為這是中國無法仿效的。他指出,美國稱霸世界的背後因素是在美洲沒有多少挑戰者的地緣優勢,但中國卻普遍受鄰國猜疑,令其發揮影響力受限制。他相信日本、東盟和印度都會是未來亞洲的重要一極,其餘像俄羅斯、澳洲、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同樣有望成為類似角色。

此外,卡納也提出過對公投與民主的看法,他曾經評論庫爾德和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卡納認為,這兩場獨立公投提醒,權力下放(devolution)而非民主仍然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但他強調理論上只有支持在所有層面都有民主才是真正支持民主。他認為地方一旦獨立成功後必定會尋求與鄰國合作,有機會引領和平潮流,世界不一定會因內戰和分離主義而崩潰,長遠反而可因眾多國家和城市聯繫結成的網絡,令世界變得更緊密更和平。

至於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卡納認為,即使美中達成協議,雙方將永遠處於某種貿易競爭之中,他稱之為「拉鋸戰」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明報、美國之音

引用來源:經濟日報、明報、美國之音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