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中國人文社科的處境

中國人文社科的處境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指出,沒有言論出版自由和學術自由,自然科學某些學科仍能快速發展,但人文社科必受嚴重束縛。當今,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國大學還有很多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漸行漸遠的現象。

據《金融時報》108年6月21日報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撰文發表對人文社科的看法。他指出,因為與依靠經費投入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科的研究主要取決於學者個人長期的學術積累與獨到見解。

龔刃韌認為,當今,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國大學還有很多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漸行漸遠的現象,僅舉以下幾例:

第一、大學成了官本位的名利場。中國大學有一個顯著特色:任何人只要有校內外做「官」經歷或受到官方賞識,就能佔有更多學術資源並獲得特殊學術地位。2006年社科院首批推選出47位學部委員(據稱相當於「文科院士」),其中44人有擔任院、所黨政領導經歷。最近幾年,幾所重點大學對少數文科教授給予特殊頭銜和待遇也都有類似現象。

第二、大學「反智主義」愈演愈烈,即以國內「核心雜誌」發表論文數量和申請官方課題經費的等級/金額作為衡量「學術」主要標準。大學教師早已淪為「計件工」。民國那一代學者惜墨如金與厚積薄發的嚴謹學風已被「薄積厚發」的浮躁風氣所取代,當年北大文科研究所長傅斯年對新任年輕教師「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的要求,也早已被從美國道聽途說和誤讀的「不發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所取代。

第三、從對外開放退回閉關自守。近年來在大學使用國外大學教科書必須經過院系審核、學校審定,介紹西方憲政制度篇幅較多的國內教材也被禁用。某些大學甚至限制外國教授講授專業課。

第四、學術自由越來越受限制。真正的學術自由在中國還遙不可及。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學有了一定程度的學術自由,但近年又面臨著喪失的可能。如在中國政治問題上提批評意見成為禁忌,大學教師因課堂言論受處分現象明顯增多,甚至鼓勵師生告密。

第五、缺乏學術自由但有學術不端行為的自由。學術腐敗在中國的泛濫早已是舉世皆知的事實。中國大學有一個獨特的怪現象:大學對教師「政治上不正確」言論零容忍,但對教師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卻經常無限容忍。這是因為對大學領導來說,對前者不處理會危及其「烏紗帽」,而教師學術不端行為涉及大學面子,只要沒有被主流媒體曝光,就儘可能地加以掩蓋。

長此以往,中國人文社科不僅對「雙一流」建設「拖後腿」,而且對社會文明進步也會「拖後腿」。

作者介紹

龔刃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權與人道法研究中心主任。龔刃韌教授1995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作訪問學者,1997年下半年在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院作訪問教授,2000年1月至3月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法學院參加短期人權學習並從事英國法史研究。龔教授的研究專長是國際法基本理論、國家豁免、人權、外國人法律地位、日本司法、比較憲法。著有《现代日本司法透视》、《国家豁免问题的比较研究》。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引用來源: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