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四中全會:鞏固黨的領導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四中全會:鞏固黨的領導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編按:從中共的角度來理解四中全會,四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的根本領導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為順應世界變動,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並且不斷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的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帶頭執行制度。

據人民網公布,四中全會通過一份重要文件,亦即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四中全會做出一個重要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中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四中全會提出一個重要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第一,到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並取得明顯成效。第二,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據人民網108年11月1日報導,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十三個顯著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樊鵬表示,十三個「顯著優勢」所對應的制度是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之基,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這次全會基於歷史經驗和發展全域的需要,對制度的主要構成及其優勢進行了全面綜合深刻的總結,有利於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有利於更進一步使人民堅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努力維護好這些制度;有利於更好完善好、利用好這些制度,勇於爭先、擔當作為,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忠雙表示,全會公報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要因時而進,適應時代之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事而舉,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需而新,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黨的領導要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實現現代化,能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有效執行關鍵在於人員配備、機構設置、機制構建和技術創新。」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認為,一是要打造一支具有公共精神、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治理智慧的公務員隊伍;二是要繼續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政府職能劃分,在國家治理中實現各機構之間的精準分工和高效協同,構建高效運轉的政府治理體系;三是要構建激發公務人員能為、願為、善為的體制機制和工作環境,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四是要充分激發市場優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人工智慧、數位資訊技術對制度執行的投入以提升治理效能最大化潛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表示,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需要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既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也包括運作模式、運作機制、政策工具和技術應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既要發揮制度優勢、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要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確保各項制度保持有效性,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

據人民網108年11月5日報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洪向華教授撰文指出,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洪教授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第一,要在實踐中把握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度重視這項重要工作,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係。第二,要認識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性。第三,要不斷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的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帶頭執行制度。

 

資料來源:人民網

引用來源:人民網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