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中國成長減緩 威脅全球經濟

中國成長減緩 威脅全球經濟

編按:彭博資訊中國經濟專欄作者伯爾汀(Christopher Balding)指出,全球經濟成長的真正危險其實是中國國內經濟疲軟。觀察中國貿易型態的變化,美國進口產品的結構仍接近長期趨勢水準,但中國大陸多數產品的進口額普遍下降。之所以如此,主因有三:第一,大陸經濟成長減緩的程度,遠非成長率降至6%所能概括。第二,中國大陸顯然有意推動「進口替代」計畫,裨益國內生產廠商。第三,美元流動性不足,也限制中國大陸的進口能力。

據經濟日報108年11月12日報導,金融市場投資人以及各大經濟機構都擔心,美中貿易戰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然而,他們的憂心卻放錯了地方。全球經濟成長的真正危險其實是中國大陸國內經濟疲軟。

其實,美國的總貿易額不降反增,成長率只比十年平均水準略低。美中雙邊貿易額雖降,但與越南及墨西哥的貿易額增加。基於全球市場非常寬廣,產品的替代性高,製造業的價格相關資訊流暢,買主很容易找到其他國家的廠商供貨。

彭博資訊中國經濟專欄作者伯爾汀(Christopher Balding)指出,由於美國進口大陸產品的成本上升,已促使美國改從其他國家進口,因此全球貿易水準並未因為美中貿易戰而生變,只是成長率大幅下降而已。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大陸貿易型態的變化。美國進口產品的結構仍接近長期趨勢水準,但中國大陸多數產品的進口額普遍下降,今年1~9月中國大陸從美國以外國家的進口額減少5%。

為何美、中貿易情勢出現此種差異?原因有三:

第一,大陸經濟成長減緩的程度,遠非成長率降至6%所能概括。手機、汽車、洗衣機等消費品的銷售量若非下降、就是停滯,而且從日本及德國進口的特殊精密機械也減少。

第二,中國大陸顯然有意推動「進口替代」計畫,裨益國內生產廠商,儘管國產品的成本大幅偏高。澳洲鐵礦砂及燃煤的價格遠低於國內貨,但這些原料商品的國內產量成長率卻高於進口成長,政府也推動半導體的「進口替代」計畫。

第三,美元流動性不足,也限制中國大陸的進口能力。政府雖規定銀行業進、出美元的金額必須持平,但資金仍能從其他管道流出,因此中國大陸必須取得鉅額的貿易順差,才能彌補資金外流的漏損。

多年來全球原物料產出成長率的一半,都源自於中國大陸的需求擴張。現在中國大陸的需求下降,自然造成重大影響,而問題在於,這究竟只是暫時現象,還是結構性的趨勢。由於中國大陸經濟體系的負債沈重、經濟成長減緩,以及人口老化,中國大陸經濟幾乎不可能重現2015年之前的高成長率。

伯爾汀指出,美中貿易戰的相關新聞固然吸睛,但中國大陸內部的經濟情勢卻更值得擔憂。無論美中雙邊貿易關係將如何發展,全世界都將面對中國大陸高成長時代結束的威脅。

通脹、通縮、降息 大陸經濟的三重挑戰

據工商時報108年11月12日的社論報導,大陸上周末公布物價統計,呈現民間消費價格上漲、但是工業價格緊縮的逆趨勢,另外,經濟發達的城市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廣大的農村卻承受較高的通膨壓力。眾所皆知,消費物價上揚主要受到豬肉價格暴漲的衝擊,病灶具體,屬於急症,但是工業價格緊縮的通縮壓力,以及市場信用緊縮的現象,則是長期慢性病。大陸如何緩和通脹、通縮、信用緊縮並存的問題,優先順序如何排定,是農曆年前總體經濟穩定的重大挑戰。

中國的經濟安全影響了政治穩定性

據BBC 中文網108年10月18日報導,中國經濟正面臨三個方面的打擊: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國內需求放緩以及非洲豬瘟給豬農打擊沉重等國內挑戰加劇。這些因素也推高商品價格增長。

中國經濟放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這些挑戰給試圖控制經濟放緩的決策者帶來了新的難題。中國的政治穩定取決於經濟安全。在過去四十年中,共產黨做到了這一點,現在他們的壓力在於是否能繼續履行這個契約。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BBC中文網、工商時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