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反資本主義新浪潮
據中國時報108年10月8日報導「剝奪感彌漫的資本主義未來」專題,此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於108年9月16日舉辦的座談會重點內容。其中,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教授指出,2008 年世界金融海嘯產生嚴重經濟危機後,法國經濟學家皮凱堤(Thomas Piketty)寫出《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他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成世襲的資本主義,具有重大的缺陷,會自然不斷地擴大財富與所得的差距。
據經濟日報108年11月17日報導,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詹姆斯(Harold James)撰文指出,我們目前正經歷人類史上最重大的科技和經濟變革,我們還目睹了全世界對資本主義的支持正在下降。這兩個趨勢是否有關聯?若有的話,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可以這麼說,資本主義愈來愈不受歡迎只是盧德主義(Luddism)的症候群(在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許多工人認為機器威脅其工作,後來將反對機械化或自動化的人被稱為盧德主義者)。 但是,這種解釋並不能反映當今反對資本主義運動的複雜性,因為現今的反資本主義運動是由知識分子與政客領導,而非由生活困苦的工人。
當前這波反資本主義浪潮的出現,適逢自由市場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幾乎普遍受到各界撻伐。起初是左派人士反對新自由主義,但後來由民粹主義的右派取而代之(甚或更兇猛與肆無忌憚)。
畢竟,在英國前首相梅伊2016年怒斥四海一家的「世界公民」是「無處是公民」的演說中,透露的不只是一絲絲兩次大戰之間的老派反資本主義情緒;或是誠如其繼任者、現任首相強生所說:「該死的企業」。同樣,在美國,福斯新聞主播卡爾森透過反對資本主義的冗長咒罵,傳達了川普式右派的悲哀。
對金融不穩定的可預測反應,也許可以解釋這種新時代思潮。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貨幣情勢似乎不公平,並引起激烈反應一樣;2008年的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普遍相信這個系統已被操縱。 在政府和央行拯救大型金融機構以防止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崩潰和大蕭條重演之際,數百萬失去家園和工作的人卻只能自生自滅。
光是金融危機就足以種下反資本主義情緒的種子。但這也適逢更廣泛的科技和社會轉變。智慧手機(2007年iPhone問世)及新網際網路平台等創新,徹底改變了人們聯繫和做生意的方式。
在許多方面,這種新商業模式與資本主義背道而馳,因為築基於不透明的付款和不對稱(或兩面的)市場。 現在,我們透過「出賣」我們的個資來獲得服務。但是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我們正在參與市場交易,因為我們看不到任何標價:付出的代價是我們的隱私和個人自主權。
同時,零和思考已成為經濟分析的主要形式,這顯然也源於那場金融危機。但由於贏者全拿市場裡的網路效應威力,尤其是在平台經濟和人工智慧(AI)方面,新資訊科技(IT)也促進了此一趨勢,網路上的人愈多,對每個用戶的價值就愈高,屈居第二的市場參與者空間就愈小。 根據1962年美國租車公司安維斯(Avis)的著名廣告: 「當你僅排名第二時,你要加倍努力。」但是現在,如果你排名第二,那就沒有意義了,你已經輸了。
此外,這種新IT和AI資本主義具有特定的地理意義。它根植於美國和中國大陸,但是中國大陸的目標是要在2030年前取得優勢地位。資本主義一直推動地緣政治的改變。從二戰以來資本主義一直是美國的代名詞,但如今與中國的關係日益密切,引起各種來源的反對,比過去更多。
展望未來,隨著IT/AI革命改變大多數經濟活動的本質,後金融危機世界的劇烈變化將繼續發展。銀行將逐漸消失,不是因為他們很邪惡或具系統性危險,而是因為效率不如新的替代選項。儘管電子通訊進步,但銀行的成本和費用幾乎沒有下降;的確,在利率為零或為負的地區,許多消費者被收取的費用實際已增加。 在不久將來的某個時刻,透過線上平台,大多數銀行的服務很可能以新穎和改良方式分拆開來或個別提供。
資本主義的特質,在於能夠對大多數稀少性和資源分配問題提出基本解答。市場自然傾向於獎勵證明為最有用的想法,並懲罰功能失常的行為。透過促使數量龐大的個體調整其行為以回應價格訊號,可以產生國家所無法實現的廣泛結果。
在當前逐漸暖化的世界中,顯然需要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法。但是,即使是像氣候變遷這樣複雜的問題,也不應該留給技術官僚。我們身為公民與市場參與者,都需要參與其中。對資本主義的捍衛者來說,需要想辦法如何使該體系更具包容性,使其可再度獲得大眾支持。
據中國時報108年10月8日報導「剝奪感彌漫的資本主義未來」專題,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碧涵提出對資本主義缺陷的三點建議:第一,經濟成長的果實要具有涓滴效果(trickle-down effect),全民雨露均霑、社會共同分享,而非只是少數人高度獲利而已。第二,經濟成長要能創造就業並解決失業問題,而非失業型復甦(jobless growth)。第三,經濟成長是要全面且持續性的,而非只是由金融資本主義所帶動的短期不穩定成長。
各國政府應有的改革內容包括:一、監管過度的市場化,穩定經濟和社會,維護勞工的工作權並提供社會保障。二、提供公共財(教育和健保等),促成資源和機會均等。三、所得重分配,實行累進所得稅率以達賦稅公平。四、各國必須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民的社會權,開放市場的同時也要平衡社會發展,才能達成資本主義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