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柏林牆倒塌30年後的新壁壘

柏林牆倒塌30年後的新壁壘

編按:日經評論員中山淳史指出,東西方冷戰象徵柏林牆的倒塌到2019年11月9日迎來30年。柏林牆倒塌給世界帶來了真正的全球競爭時代,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扭曲、衝突和緊張。貧富差距、貿易保護主義、中美摩擦……,全球主義的理想在經過30年之後褪色,遇到了新障礙。世界能否避免重返分裂的時代?

日本的存在感下降

柏林牆舊址一角有一個使用面積相當於3個東京巨蛋體育場的現代建築。那是如今每年仍有800萬人到訪的一大旅遊勝地,名字叫「索尼中心」。

索尼決定參與再開發計劃是在1991年。建築物2000年完工,但持有者隨後3次改變,分別變為美德投資公司、韓國養老金基金、美國及加拿大投資公司。這樣的歷史似乎在講述日本在全球化世界裏的地面沉降。

 

柏林牆倒塌清除了邊境與體制的隔閡,形成了貨物和資金在全球流動的趨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貿易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上世紀80年代低於4成,但2000年代提高至6成。此外,直接投資(凈流入額)截至冷戰終結與GDP之比低於1%,但2007年頂峰時提高至5.3%。在加深相互依存的世界裏,企業競相構建了跨越邊境的供應鏈。

成為這種全球化受益者的是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契機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計算的貿易自由度指數來看,中國2000年代迅速推進經濟開放,吸引了投資。1995年僅為「20」,大幅低於日美歐(80左右),但2008年提高至「70」。2010年中國在GDP上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經濟大國。

此外,充分利用全球化良機的是美國IT(信息化技術)企業「GAFA」,尤其是蘋果公司。以在世界範圍內有10億人使用的智慧手機「iPhone」為例,零部件和原材料複雜的移動相當於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往返1次的距離(總數),最後被運到中國。負責組裝的是員工達到100萬人的廣東深圳的代工企業。

但更加令人吃驚的是,始於iPhone的智慧手機普及將世界人口的約一半變為互聯網用戶。由於SNS(社交網站)、電子商務和無現金結算推動,在互聯網上流動的數據的通信量與智慧手機誕生的2007年相比增至千倍以上,推動了以此為資源創造新産業的「數據時代」的到來。

不過,沒有壁壘的時代的新興勢力也帶來了新問題。其一是GAFA等的數據壟斷。在歐洲,給區域內個人信息流出踩下煞車的數據保護的趨勢表面化,給原西方同盟各國産生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在貿易方面,中美對立正在帶來的高關稅的「壁壘」給在柏林牆倒塌後一直呈現擴大趨勢的全球市場投下陰影。WTO數據顯示,2019年的貨物貿易量的增長率預計僅比上年增加1.2%,創出自雷曼危機導致貿易大幅下滑的2009年以來、時隔10年的最低增速。2018年世界直接投資與GDP之比僅為1.4%,處於約20年來的最低水平。經濟的全球化亮起異變的信號。

屬於GAFA之一的蘋果和亞馬遜等縮小在華業務。而阿里巴巴集團等被稱為「BATH」的中國IT企業也在美國呈現同樣的傾向。實力可以開始抗衡的雙方,但加深的卻是既非合作又非競爭的扭曲關係。

已開始有觀點指出,30年前消失的鐵幕(Iron Curtain)之後是「竹幕(Bamboo Curtain)」。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將如何跨過這個障礙?更大的智慧正再次受到考驗。

 

 

來源:日經

引用來源:日經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