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中國央行政策委員建議今年不宜設GDP為目標

中國央行政策委員建議今年不宜設GDP為目標

編按:新冠疫情海外蔓延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升高,海外疫情何時能控制住還是個問號,到底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多大二次衝擊亦無法確切估量,至少在中國疫情及中美貿易戰趨緩下,爭取時間布局新基建並積極復工復產,在3月份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回升至52.0。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馬駿明確建議,中國今年不再設定GDP增長目標,他認為實現4-5%增速的難度也很大,尤其是要定在原來的6%左右的目標,很可能實現不了,馬駿分析稱,如果確定了具體的GDP增長目標,到底要用多少財政資源和金融資源來刺激經濟,才能達到目標,這是不可預測的。如果在這種巨大不確定的情況下,還要確定GDP增長目標,尤其是要定在原來的6%左右的目標,很可能實現不了,很可能把宏觀政策綁架,最後被迫灌水。

另一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也認為,在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穩住,保持一個適度的正增長,就是很大的勝利。當前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深度衰退,是否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還需要觀察,但可能性明顯上升。國內疫情現在基本穩住了,但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

他表示,如果說疫情對經濟的第一波衝擊是一個季度的階段性停擺,第二波衝擊將會是此後兩三個季度的外貿大幅下滑,或許還有金融衝擊。這樣對大的增長格局需要重新評估。短期經濟政策要對症下藥,應集中於「恢復」、「救助」與「避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中旬也曾表示,此次疫情對國內經濟影響不可小視,所有相關部門在考慮全年工作的時候都要把「穩就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並稱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麽了不起。

路透此前曾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暫定計劃在4月底或5月初召開此前推遲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一季度負增已成定局,全年增速能有多少?

中國國家統計局稍早公布3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反彈至52,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45。但統計局在解讀中也稱,3月數據明顯回升,並不意味著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路透簡單梳理中國國內數家券商機構的研報發現,他們對中國今年全年增速預測多在3-4%之間。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分析師黃文濤認為,一季度GDP負增長已成定局,中性預期-5.9%。由於主要經濟體二季度GDP負增長概率較大,中國出口、復工、制造業、就業均有較大壓力,不宜高估二季度GDP增速。2020年中國GDP增速基準預期為3%左右,如果政策超預期,GDP增速有望達到4%左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預計,基準情形下,國內逆周期政策陸續出台,復工復產繼續推進,下半年經濟運行回到合理區間,增速略高於6%,全年增速預計為3.5%左右。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則表示,如果海外疫情能夠在二季度得到控制,那麽外需對今年中國經濟的拖累大約在0.85%-1.7%。在內需方面,通過增加各1萬億左右的財政赤字、地方政府專項債和特別國債,預計可以實現5%的消費和投資增長。這樣在扣除外需的拖累之後,預計全年仍可實現3-4%的GDP增長。

從短期政策要對症下藥

劉世錦認為,短期經濟政策要對癥下藥,集中於「恢復」、「救助」與「避險」,「恢復」就是把被疫情打斷了的產業循環和經濟秩序恢復起來,「救助」是幫助那些處境艱難、甚至日子過不下去的企業和個人,重點是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這也是恢復經濟秩序的一個部分。「避險」就是防控經濟中已有結構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風險,防止老矛盾引出新問題。

以往遇到經濟下滑,習慣的做法是政府拿錢搞基建,以提振需求。劉世錦指出,這種傳統刺激辦法對上面提到的「恢復」、「救助」針對性不強,而且通過增加負債搞基建項目,還會加大地方政府已有的債務風險,並非「避險」。

在貨幣政策方面,劉世錦認為,應註重兩個目標,一是經濟運行保持充足的流動性;二是適度降低融資成本。

3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仍表示,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海外疫情導致出口承壓,也即是說,穩增長只能靠投資和消費來彌補。

但啟動投資面臨彈藥無處尋的窘境。對此政治局會議給出了答案: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和增加專項債。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赤字率破3%已成定局,最高可能到3.5%,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在10,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地方專項債規模也可能達到3萬億元以上。

新基建發展要遵循市場和產業規律

劉世錦表示,「新基建」非包山包海,要真心要把「新基建」搞好,首先要給其營造一個正常的發展環境,主要是企業自主決策,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預,不添亂,多包容,重點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務,提升相關人力資本。

劉世錦指出,以數字基建為主的新基建,本質上屬於新技術驅動的新產業,發展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不大適合作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要防止一哄抬與滾動式增長,產生無效投資和爛尾工程。

此外,也不需要受到某種產業政策的照顧,拿補貼、吃偏飯,搞出新的不公平競爭;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專業深度研究,即使資本市場需要概念,也應遵守客觀、專業、審慎原則,否則投資者是會受到傷害的。

這是有別於聚焦於「鐵公基」即鐵路、公路、機場和橋梁等的傳統基礎設施,「新基建」一般認為包括5G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領域。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和債券首席分析師黃文濤此前在研報中也稱,綜合看2020年新基建投資總規模可望達到9,120億元,拉動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7個百分點。考慮到特高壓、鐵路、充電樁投資也屬於「舊基建」範疇,預計可以拉動2020年全口徑基建投資增長1.0個百分點、拉動不含電力口徑基建投資增長0.6個百分點。

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2020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基建投資同比下降26.9%,黃文濤補充提及,新基建或主要起到「補短板」的作用,但難以補上投資總量回落的缺口」

 

有関新基建參考:

2020年以來中國頂層會議如國務院常委會、中央深改組會議以及中央政治局會議均提到 「新基建」。概括下來,「新基建」主要指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訊息基礎設施。但目前市場比較流行的「新基建」定義來自中國官方媒體CCTV4,根據CCTV4「新基建」包括七大項:5G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以及工業互聯網

總之,「信息基礎設施」這類「新基建」光靠短期大規模投資是無法達到預期目的,更不必為了追求現階段的增速而忽略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目標,畢竟「新基建」很多產業光靠物質資本投入是不夠的,國家創新實力的培養不是依靠投資一蹴而成,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以人為本」的投資

中國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產業結構已經明顯優化。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增速慢下來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應當逐漸告別鋼筋水泥高速投資時代,逐漸轉向「以人為本」的投資。也就是聯合國「人類發展程度指標(HDI)」的三項基礎變量,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來評估的投資。教育發展的是人力資本,而「預期壽命」發展的是健康資本。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應當要求投資向這三方面傾斜,並設定具體的發展目標作為中長期規劃逐步推進。比如,針對健康資本投資,設定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醫療衛生床位數、門診收費水平、床位日收費水平、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病床使用率、執業醫師數,醫師日均負擔、人均衛生財政負擔等具體指標,來切實提高城鎮居民健康資本。其次,改善營商環境和居住環境等,如針對企業營商環境改善,從企業辦理建築許可證、獲得電力供應時間、獲得信貸、投資者保護、執行合同和破產處理等方面提高效率;環境也是發展質量的一部分,可能產生正的外部性,也可能產生負的外部性。正的環境外部性要求限制企業單位產值創造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業固廢等排放量。最後「以人為本」的投資還表現在居民工作和生活方面,比如從改善PM2.5等空氣質量、城市擁堵,提高快遞覆蓋面、降低單位網絡費用,擴大電影院、書店覆蓋面積等方面提高居民工作便利程度和居住質量。

來源:路透社、FT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