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疫情之後的國際産業鏈

疫情之後的國際産業鏈

編按: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於《日經》發表看法認為,雖然中國政府宣佈了新冠病毒的流行在中國已經過了轉折點,且從新增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來看,有關疫情的確得到了控制,但新冠病毒仍然肆虐于歐美等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任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當務之急需要加強合作共同克服疫情。

要加強合作共同克服疫情。

從中國的現狀來看,疫情過了轉折點,特別是政府的工作中心似乎轉移到了恢復經濟上。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疫情固然可怕,但經濟如果崩潰更可怕。所以及時實施有關恢復經濟的政策是有必要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儘量避免病急亂投醫,有很多經濟政策其實是事倍功半的。

現今為全球化的時代,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發現,除了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國家和地區病毒依然在肆虐和蔓延,且中國也很難保證不出現第二次高峰。

當我們談到經濟的時候,不外乎就是所謂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此次疫情首先切斷了人流,比如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實施了自主封城或封閉住宅小區,自然而然的物流就被阻隔。現在歐美各國也在實施封閉措施,國境被封了,城市被封了,很多城市宣佈緊急狀態,限制居民外出。雖然這些國家的政府意識到物流的重要,宣稱保障物流的暢通,但是人流一斷,物流必然被阻斷。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資金流也被阻斷。

歐美各國的股市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恐慌,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紛紛逃離風險日增的股市,到國債市場或黃金市場避難。美國長期利率(國債回報率)不斷創下新低。同時,黃金價格也在不斷創新高。

通常經濟學家把股市行情比喻成宏觀經濟的晴雨錶,另一方面,分析家告訴我們,上市公司的股價由其業績決定,同時受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影響。從這兩點看,疫情持續蔓延肆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業績將持續惡化,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也令人堪憂,所以股市崩盤毫不奇怪。不過一旦疫情被遏制,股市也會漸漸恢復穩定,特別是企業復工以後,社會恐慌得到緩解,一切都會正常化。

在眼下這樣嚴重的形勢下,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和評論家紛紛指出把生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非常危險。言下之意就是説中國就像一個籃子,生雞蛋就是企業的投資,把投資全部集中到中國風險很大。從常識來説,這樣的表述沒有錯,但如若沒有疫情,那經濟學家和評論家一定會勸導企業投資到中國,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最廉價,工人的素質最高,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也就是説,企業最合理的投資判斷一定是依據收益最大化原則。如果沒有疫情,企業是不會放棄中國這樣一個最具優勢的市場和國家的。

現在經濟學家之間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疫情結束以後,國際的産業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人甚至預測跨國企業一定會把集中在中國的産業鏈分散到其他國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企業的投資一定是要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如果疫情過後,在中國的投資無法實現收益最大化,那絕大多數跨國企業很可能大舉離開中國。實際情況將會怎樣呢?

當我們考察企業的産業鏈可以很容易的發現,産業鏈的源頭,也就是原材料的採購工序其實是很難有變化,同時終端産品的銷售也是長期不變,也就是説,中國有資源和市場,跨國企業要想離開中國也不太可能。整個産業鏈中,始終面臨需要合理化的代工程序,但是,今天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國家來完全替代中國成為國際産業鏈的核心。

有人提出印度和東南亞可能會部分替代中國,短期來看,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印度也有豐富的勞動力,其素質與中國的勞動力相比,各有千秋,但無論是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在物流等基礎設施方面都無法跟中國較量,況且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遠沒有中國成熟。所以跨國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控制留在中國生産和銷售的風險。

雖然眼下疫情依然嚴重,我們無法預測疫情何時過去,但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的,到那時候重建國際産業鏈將成為現實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企業將更重視防範風險,面對疫情企業一定會更加重視自動化生産,加大研發機械手和機器人。同時文職總務人員的開會也會更注重效率和安全性。總之從收益最大化和經濟合理性角度分析,國際産業鏈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除非中國國情,比如市場行情,員工素質,基礎設施,疫情動向等等發生巨變,否則,國際産業鏈不是異變,而是在疫情過去以後逐次修復。

 

本文為作者柯隆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引用來源:日經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