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日本企業會撤離中國嗎?

日本企業會撤離中國嗎?

編按: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於《日經》撰文指出,新冠疫情後,日本企業會撤離中國嗎?有報導説,日本政府準備了大額預算,幫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回日本,或去第三國。這是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謹慎,否則容易誤導讀者。

在此,首先需要回顧一下中日兩國走過的歷史。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日兩國走過了一段本不該走的彎路。1980年代以後,中日雙方撥亂反正,開始謀求關係正常化,即所謂促進中日友好。不必諱言的一件事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初期,中國的普通百姓並沒有跟上趟,因為在那之前,他們所受的教育是日本人侵略中國,一夜之間要跟侵略者建立友好關係?豈不是玩笑?畢竟老百姓不懂什麼是國際戰略。

中日邦交以後,不斷有日本的影視作品在中國上映,日本企業大舉來華投資,中國人和日本人距離漸行漸近,特別是這些年來,每年有幾百萬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其中更有很多個人的自由行旅遊。幾乎所有第一次到日本來旅遊的中國人對日本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為什麼日本的街道上沒有人丟垃圾?大部分中國人對日本街道的清潔感到吃驚。不知不覺當中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改變了他們的日本印象。

企業投資的目的是逐利,我相信日本企業到中國投資不僅僅是對華經濟援助。對於日本企業來説,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逐年改善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到一個基本不停電的國家,這一切都是吸引日本企業來華投資的重要參數,當然不僅僅是日本企業,還有更多其他外企也一樣。

如果一個企業到中國投資僅僅是為了壓縮成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製造廉價的産品和商品,應該説在中國投資的收益率正在逐漸縮小,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快速上升。我們不能想像,中國經濟發展了,而勞動成本不提高。

但是我們只要稍稍近距離觀察一下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就可以發現,除了把中國作為出口生産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以外,還有更多的企業瞄準了中國市場,因為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提高,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中國市場慢慢代替廉價勞動力成本成為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參數。比如説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據説當年(80年代),中國剛剛起步要開放汽車市場,中國政府有意請豐田汽車能夠帶頭到中國投資,但豐田的上層考慮中國市場遠沒有成熟,謝絕了中國政府的善意。豐田公司的這個決定當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今天中國已經成為豐田公司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回答今天的主題,日本企業是否會撤離中國?我想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已經沒有必要一直待在中國,他們很容易找到替代中國,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比如緬甸,斯里蘭卡,甚至印度。根據有關統計,日本企業來華投資最多的時候超過兩萬家,現在應該不到一萬五千家,在華投資的日本企業數量的減少,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企業壓縮成本離開了中國。

但有更多的日本企業選擇留在了中國,因為他們不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生産的商品的消費市場。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印度,然後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於企業來説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了。

剩下來的問題是透過此次新冠疫情,日本認識到類似醫用口罩和防護衣以及呼吸機等,這類的戰略物資不應該過度依賴進口,其實不僅僅是日本,歐美很多國家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要説日本企業撤出中國,一般性加工企業轉移工廠,日本政府是不會動用財政資金幫助這些企業的。但如果是戰略物資的加工基地搬回日本本土,那麼日本政府就有義務用財政資金幫助這些企業。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像口罩和防護衣等,這類的戰略物資需求量不會太大,而且,在日本國內生産其價格要比進口的貴很多。有一種可能就是日本政府會促進戰略物資的生産產能,而不是實際的生産量,另一種可能性是把産能和産量分散到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總之,疫情以後全球的産業鏈將重組,跨國公司肯定會尋求優化其産業鏈,工業化國家也會從規避風險的角度促進産業鏈的重組,中國也一樣。

 

(本文作者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

版權: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

引用來源:日經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