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洪水以及外圍喧囂指責不斷 下半場中國如何出招?
當疫情防控常態化時,以不變應萬變,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打通中國經濟內循環的經脈,顯然是中國應對外部喧囂指責和著力實現「六穩、六保」政策目標的法寶。在穩健貨幣政策,漸趨回歸正常,積極的財政政策顯然不能鬆懈,確保各項穩經濟惠民生的政策落地至關重要。
由於國內疫情有局部反覆,國外疫情嚴重蔓延,加上出現了「去中國化」現象,曾擔任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的賀鏗稱,中國今年達不到正增長令人擔心,但總體復甦路徑不會改變。
他認為,站在一年的中點位置上看,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各項經濟目標,雖然有困難,應該有信心,年底或明年初中國經濟將恢復到正常狀態。2021年中國經濟可能會有8%左右的增長速度。原因不是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消除了,而是今年基數低。明年仍將面臨經濟下行壓力。
賀鏗表示,經濟存在的基本矛盾非但沒有改變,而且從當前政策層面分析,影響分配結構扭曲的頑瘴痼疾依舊。仍突顯基本建設,忽視休養生息。GDP分配結構惡化趨勢,斷無改善。明年內需不足外需下滑幾成定局。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假定中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主要發達國家疫情開始不再惡化並復工復產,以及政策落實到位,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長5%左右,四季度增長6%左右,全年經濟增長2%左右。
中國上半年有喜有悲,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3.2%,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主打“內循環”緊日子還要緊著過。
而原本國內已控制的疫情,目前又呈反覆態勢,在北京第二輪疫情得到控制後,近日新疆成為疫情反覆的新重點關注地區。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周二公布,7月20日本土病例8例(新疆7例,兵團1例),均在新疆。
疫情、洪水影響可控
如果說上半年應對疫情,中國出台非常規政策,隨著疫情好轉及經濟恢復正常,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勢在必行,但面對後疫情時代保民生穩就業、穩經濟的難題,以及眼下南方強於往年的洪澇災害,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顯然只能增不能減。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副局長陳敏在周一的通氣會上介紹,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偏多四成,其中長江中下遊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來第一位。截至7月17日8時,長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顯降雨過程。
會議稱,目前正值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防禦期,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仍處於全線超警戒水位狀態,中遊各控制站水位將波動上漲,長江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但防洪風險基本處於可控狀態。
中國大型券商國泰君安發布報告稱,根據中國歷史五輪洪災衝擊影響,以及本輪汛情的發展判斷,汛情對基建以及通脹僅構成短期影響,基建投資單季或受損0.5個點,CPI近月短期沖高,但全年基建投資11%增速以及CPI後續回落趨勢均不會受到實質影響。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的花長春、董琦分析稱,歷次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當年GDP比重在3%以下,隨著經濟體量以及防汛能力的提升,至2016年洪災對全年經濟影響已不足0.5%。
他們判斷,本輪洪災在降水規模、影響範圍、災情應對、經濟影響等維度與2016年相對最為相似,當時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為0.49%,而1998年洪災損失占比接近3%。
很顯然,對於歷史上經歷過多次抗擊洪澇災害的中國而言,應對眼前的汛情或許要比應對疫情和外圍的圍堵指責更駕輕就熟。只是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中國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顯然要擔當著更重要的角色。
積極財政政策是主角 防風險不能鬆
盡管中國6月財政收入同比轉為正增長,為年內首次,稅收收入是主要貢獻,但面對疫情、洪澇災害以及保民生穩就業所需要的龐大財力支持,積極財政政策無疑是下半年的政策主角,推進改革打通中國經濟內循環的脈絡更是當務之急,但防範風險的警鐘更不能放鬆。
中金宏觀的報告就預計,下半年財政政策力度加大,貨幣政策可能逐步回歸常態。上半年政府債券凈融資3.8萬億元,下半年還有4.7萬億元額度,財政政策力度將超過上半年。
該報告指出,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在應對危機時是必要之舉,但信貸寬鬆也會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和債務率上升,為未來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新冠疫情已經造成一定金融風險的積聚,隨著經濟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貨幣政策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的同時也需要更多考慮金融風險的防範。
賀鏗認為,今年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比較適度,在確定財政與貨幣政策,一方面要考慮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要考實際可能。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債務率都比較高,房地產泡沫不小,金融秩序也在整頓之中。
由於積累的風險比較大,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受到限制。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對一些問題保持清醒認識。
他分析指出,因為缺少硬性約束,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不宜太寬鬆。政府和國企都應該強調「過緊日子」。給中小微企業紓困是當前的主要任務,也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任務。各級政府的工作人員應當深入實際,了解市場主體情況和困難,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工作成績要體現在提高就業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不是要片面追求GDP一定要達到多少。
同時金融市場必須規範,要進一步加強整頓和監管。如果明確允許「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增加對壞賬率的容忍度」,無異於放棄「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這個攻堅戰,其後果很難設想。
加大內循環 不變應萬變應對「去中國化」
盡管中國算是本輪疫情中率先抽身的優等生,但包括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以及疫情等多種因素,中國眼下面臨的國際環境和貿易形勢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最嚴竣的。當經濟「全球化」正被「去中國化」蠶食時,中國又該如何面對?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此前撰寫過一篇「比自由落體還糟糕的中美關系」一文稱,冠狀病毒疫情不僅對人類的生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更毒害著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即中美關系。在世界最需要這兩個大國合作,為世界提供領導角色,共同對付冠病的時候,人們不僅沒有看到兩國間的合作,而是膽戰心驚地目睹著兩國突螺旋式上升。
文章指出,這個落體不僅沒有任何阻礙力,反而得到了來自兩邊的巨大推力,以最快的速度掉向這些年來中美都不想看到的「修斯底德陷阱」。
由於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建設、中國對待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方式以及北京的巨額貿易順差等問題,美中關系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谷。與此同時英國近日亦有與中國交惡之勢。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周一在議會下院宣布,英方將立即、無期限地暫停與香港引渡協定,並禁止向香港出口有關武器。此舉使得英國與中國就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的爭端升級。
中國駐英使館发言人最新回應稱,英方不顧中方嚴正立場和一再交涉,「變本加厲,一錯再錯」,中方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必將作出堅決回擊。
賀鏗就認為,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繞不開國家自身的利益,故「完全全球化」不可能,「有限全球化」也不可逆。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有可能會淡化甚至會取代WTO。為此,中國必須做好準備,研究對策,不宜死守全球化觀念不放手。
無論如何,中國需要盡量避免冷戰。因為「冷戰的本質是消耗,是通過枯竭對方的財力,企圖在敵人的崩潰中贏得最終勝利」。必須認清這一本質,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最好不要針鋒相對,樂於打嘴炮。
賀鏗並補充,所謂「全球化遇阻」,或稱「去中國化」,我們都是被動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阻撓我們進入國際社會。但是推動「自由貿易區(港)」建設我們是主動的。我們可以主動與國外機構合作,透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建設,逐步開放金融資本市場,發展對外合作。一定要總結經驗,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引用網址: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china-economy-outlook-covid-flood-0721-idCNKCS24M1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