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十四五》中國經濟戰略轉向「內循環」 並同時促進「雙循環」

十四五》中國經濟戰略轉向「內循環」 並同時促進「雙循環」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之一,是研究制定關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提出「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市場」、「新發展格局」亦成新關鍵詞,同時時宣布優先擴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內需,並提出「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有別於「十三五」時期的趨於重視發展速度。

經過四天的審議,由200名成員組成的中共中央委員會通過了一項規劃藍圖,列出到2025年,屆時預計正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空前的第三個任期的中點。要實現的各項目標。但是細節很少,黨的第14個五年規劃可能要到明年春天被中國人大儀式性通過後才會全文公布。

在近年試圖降低國內債務水平、同時應對川普兩年前發起的貿易戰之後,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將注意力轉向在目前被美國主宰的一系列技術領域實現「自立自強」。

在指出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得益於中國成功遏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同時,中共中央委員會警告稱,「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習近平和特朗普在今年1月以「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暫停雙邊貿易戰,但美國在其他方面保持壓力,尋求對華為(Huawei)等中國公司斷供美國的關鍵技術。作為回應,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強調了結束對外國技術供應商依賴的重要性。

中國國家主席還提出了新的「雙循環」經濟戰略,該戰略優先考慮加強內需和技術創新(而不是與外部世界更緊密地一體化)的重要性。

2017年10月,習近平作為繼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強勢的領導人,在他的第二個五年任期開始時表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幾個月後,中國人大取消了國家主席的兩個任期限制,為習近平終身統治鋪平道路。

中國官員們沒有證實黨是否會宣布第14個五年規劃的正式經濟增長目標。但是多數分析師預計,中國的平均年增長率將達到約5%,低於中國上一個五年規劃6.5%至7.5%的目標增長率。

2010年,中國政府承諾實現雄心勃勃的增長目標,那時的目標需要藉助債務助燃的巨大投資才能實現。習近平領導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2016年到2020年,其焦點是減少先前投資狂潮留下的工業產能過剩和高負債水平。

「如果他們設定太高的增長目標,北京方面在未來低迷時期可能不得不再次提升槓桿,」麥格理(Macquarie)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表示。「潛在的美中脫鉤和去全球化可能損害中國的外部需求,並增添壓力。因此,北京方面渴望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找到新的內需領域。」

學者:創新是關鍵

《明報》報導,新華社昨發布五中全會公報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會高度評價「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決定性成就。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十三五』 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強調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

據全會公報,「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首句定調提出要「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2015年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則提出目標是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圍繞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今屆全會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同時,全會表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竹立家:首重質量兼顧速度

為2035現代化定框架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對本報表示,從2021年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建黨100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國家發展踏入新階段,「十四五」規劃作為新階段的頭5年,其重要性在於要為未來5年甚至15年(至2035年達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發展提供基本框架和指導思路,而「現代化」與此前「建小康」不同,前者主要特徵就是「發展質量大幅提升」。因此,保證質量是前提,同時追求速度與質量結合。

胡星斗:更重視製造業

免關鍵技術受制於人

中國問題專家胡星斗指出,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但認為目前內地科技體制僵化,需科技、教育體制等各方面改革。對於規劃新提發展實體經濟及國內外雙循環模式,他表示,這顯示面對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環境,令中國將更加重視製造業,不能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

 

來源:FT、明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