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十四五》淡化經濟總量指標 緊扣雙循環 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淡化經濟總量指標 緊扣雙循環 高質量發展

據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勾勒的「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淡化了經濟總量指標,緊扣「雙循環」本質強調高質量發展。會議因此將科技創新擺在第一位,並提出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建設「三個強國」+數字中國。

十四五規劃遠景目標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現在人均GDP是1萬美元,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到2035年可能處在人均約2萬美元的水平。

而儘管外部干擾不斷,會議仍然認為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外部環境,會議也再次強調要統籌安全與發展。在逾6,000多字的公報全文中,有22次提到「安全」,包括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涵蓋國家經濟安全、發展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等諸多領域。

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這是個重大節點、是一個歷史性的起點,全面小康任務完成,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的新階段,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稱,公報中並沒有具體的經濟定量指標,說明不再追求單純的數量擴張,高質量發展是主題。他認為,中央對形勢的重要判斷還是「戰略機遇期」,說明對未來的判斷機遇還是主要的;但和以往的內涵略有不同,也提出要「統籌安全與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被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更加強調實體經濟,要著力建設「三個強國」。

不過,會議公報只是籠統覆蓋了重點內容,現在還很難斷言十四五規劃到底有沒有具體量化指標,但還是露出了一些端倪,畢竟「高質量」發展不是「翻一番」或者簡單的數字指標可以衡量的,王軍稱。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10月26-29日召開,預計2020年中國GDP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要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還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丁爽指出,2035年遠景目標中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主要強調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估計會在2萬美元上下。

德商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稱,現在是1萬美元,如果2035年要達到2萬美元水平,那麼隱藏的目標就是名義GDP年均增速要在4-4.5%之間,目標還是很遠大的。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共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3年開始,中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編制實施了八個。

與前幾次五年規劃相比,「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之所以非同尋常,是因為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外部環境,並且恰好站在「第二個一百年」的起點,也是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階段。因此,十四五規劃具有很強的未來導向,需要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而不僅僅是未來五年。

「十四五」規劃全文要等到明年全國兩會之後才會公佈。不過,中共中央明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將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五中全會。

緊扣「雙循環」佈局「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8月、9月各主持召開了一場座談會,從企業家、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再到科學家座談會,為「十四五」開門問策。他在三場座談會上都談到了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看法,一個高頻詞無疑就是「大變局」。因此,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破題之道就是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而科創、改革和擴大開放,也是習近平在三場座談會上一再強調的主題。

五中全會更是將科技創新擺在第一位,提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同時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數字化發展。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稱,整體來看在淡化總量指標,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包括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創新驅動等等。

他表示,只有遠景目標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估計到時候差不多在2萬美元,這是比較明確的;而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表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關鍵是創新驅動,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是要有突破的,避免被卡脖子。

丁爽稱,十四五目標也沒有具體量化指標,更多強調雙循環,強調質量、效益、結構、農業、產業鍊等,更強調科技創新意味著一方面相關投入會增加,另一方面要建立創新的製度安排,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更多向民營資本開放等,在投資、人才、機制等多方面為科創創造條件。

路透最新季度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經濟將繼續在復蘇軌道前行。考慮到年末全球新冠疫情可能重燃等不確定性,預計中國今年四季度經濟增速5.8%,較前次7月調查時下修0.3個百分點,全年增速亦下修0.1個百分點至2.1% ,為1976年以來最低;不過對於明年經濟增速的預期則上修0.4個百分點至8.4%。

擴內需、促改革、擴開放

今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看待中國面臨的中長期問題,因此給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指導方針事實上也更著眼於中長期。

其中,擴內需是中國構建內外「雙循環」的戰略基點。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其實就是圍繞著「創新怎麼創、內需怎麼擴、改革怎麼改」,唐建偉稱,提高收入水平、健全保障體係等都是服務於擴大內需的目標;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信要素市場化改革肯定會對未來潛在增長的釋放有相當的促進。

丁爽也指出,會議強調國內市場、擴大內需,而保障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等其實都是為了培育國內市場,還有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等,也是服務於國內市場。

王軍稱,高質量發展是主題,供給側改革是主線,改革是根本動力,提高人民生活是根本目標,這四個的搭配是未來五年的總體框架。

引用來源:路透社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