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有應對中美脫鉤50年的智慧?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前副總統拜登這兩位候選人在稅收、環境和能源政策上存在明顯差異,但對於日本來説,影響巨大的仍然是中美關係。
美國大選後兩國的脫鉤(decoupling)也將長期持續。考慮到持續了44年的美蘇冷戰,日本的企業也需要在今後40~50年裡,採取為中美業務設置防火牆,或構建雙重供應鏈等措施加以應對。
假設這樣的考驗將持續半個世紀,那究竟要如何跨越重重難關呢?中山淳史認為對日本企業來説,大體上有2種應對方式。
首先是硬體方面的戰略。
日本電産在10月26日發佈財報時提出了2個關鍵詞,即「1萬億日元投資」和「Rare earth free(不使用稀土)」。1萬億日元是預定今後數年實施的對純電動汽車(EV)馬達産品的工廠投資。該公司會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永守重信提出了5千億~1萬億日元的範圍,表示「將以中國、歐洲、美國和日本的順序,不斷擴充和新建生産基地」。
對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展開如此規模的投資,在汽車廠商中也史無前例,但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將純電動汽車革命這一百年一遇的産業轉型視為「50年之計」(永守),同時已經清楚認識到,這並非發生在傳統型的全球化之中。
50年指的是直到純電動汽車取代汽油車,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所需的時間。日本電産預測,在2025年前車載用電池的價格將大幅下降,純電動汽車將迎來普及期。到2035年和2040年,中國和英法等國將先後禁止汽油車的銷售。按日本電産的説法,2045年至2070年純電動汽車的銷售、也就是説使用齒輪和逆變器的該公司的馬達系統産品也將迎來需求的頂峰。
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中美的脫鉤將持續半個世紀,日本電産還將推進「不使用稀土」的Rare earth free的技術開發。
對於左右馬達的競爭力的高性能磁鐵來説,稀土不可或缺。但在中國佔供給量6成以上的背景下,在歐美不希望在業務上受制於中國的汽車廠商很多。日本電産認為,如果能抓住這一需求,將開闢出新的市場。
雖説是世事難料的時代,但也存在肯定會發生的變化。美國經營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曾寫道「未來的預兆必定存在於某個地方」。也就是説,如果能成功找到這個地方,即便是中美摩擦在今後的50年超長期持續,相關戰略也將變得清晰。
其次是軟體力量的可能性。
開頭提到的佈雷默在2012年的著作《各自為戰:G零世界中的贏家與輸家》中指出「與美國和中國都能打交道的日本在政治上處於理想的位置」。從日本企業來看,在兩國均顯示出優勢的就有豐田、本田、日立製作所和京瓷等,事實上意外的多。
其中,來自京瓷的啟示或許就很多。在美國,向30年前收購的企業充分滲透摻雜日本式喝酒聚會等的「和魂洋才經營」,至今對京瓷的收益做出巨大貢獻。
而在中國,京瓷創始人、名譽會長稻盛和夫非常受該國經營者和創業者歡迎。介紹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經營者經驗的《アメーバ経営》、《生き方》、《成功の要諦》、《成功への情熱》、《働き方》等20多本著作分別被翻譯成《阿米巴經營》、《生存之道》、《成功的要義》、《追求成功的熱情》、《工作法》等中文版本。據稱,學習其經營方法的「盛和塾」即使在稻盛和夫已離開一線的現在依然非常受歡迎,仍有來自中國各地的幾千人前來學習。
據翻譯了稻盛和夫很多著作並運營學習會的現居北京的曹岫雲介紹,在這個非常在意利害得失的時代,從利他哲學等為人處事之道來解説經營之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據稱,中國經營者也強烈感覺到與企業經營的短期主義等歐美價值觀相剋,在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背景下,意識到商業模式及生活方式猛烈改變的人也越來越多。
稻盛和夫並沒有刻意成為關注的對象,中日兩國也曾經歷過關係緊張的時期。但中國現在正步入與日本1980~1990年代相似的局面,日本的經驗和價值觀發揮作用的餘地很大,這從稻盛和夫的軟實力也可以看出。這種「軟實力」沒有像高科技産品那樣的出口限制,也有可能在世事難料的時代成為構建信任的一大突破口。
教訓依然還是超長期的經營眼光及實踐。正是因為現在需要安全保障與企業融為一體且不確定性增強,堅定不移的價值觀、規律及平衡感才具有意義。除此之外,日本應該還有很多能讓世界産生共鳴的軟實力,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企業的經營戰略就在於重新審視並推崇這些軟實力。
引用網址: https://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42615-2020-11-05-05-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