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從10個方面看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

從10個方面看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

據《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新冠疫情將對商業、經濟、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產生巨大長期後果。很多事情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猜到其中一些,但仍有很多未知數。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產生了迅速和巨大的影響,但它將如何影響較長期?回答這個問題的難度大得多。

在經歷了10個月的COVID-19疫情後,我們明白了什麼?我們明白,世界沒有準備好應對一場大流行病。全球已有約11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此外,一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成功地遏制了這場疫情。

我們明白,COVID-19疫情造成了巨大的全球衰退,但各國的衰退程度並不一致。它對年輕人、相對無技能者、職業母親和弱勢少數群體造成的經濟損害尤為嚴重。

我們明白,部分自發、部分強制的「保持社交距離」,損害了所有依賴近距離人際接觸的活動,同時造福於那些幫助人們呆在家裡的活動。疫情極大地減少了人們的出行。我們明白,大量企業將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而許多企業將根本無法存活下來。財政和貨幣當局採取了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干預政策,尤其是在那些擁有國際認可貨幣的國家。

我們還知道,圍繞疫情的「指責遊戲」破壞了美中關係的穩定。此外,疫情還讓全球化受到質疑,尤其是供應鏈的全球化。

10個長期可能性的發展

第一,新冠疫情的未來。疫苗有可能很快就會面世,然後不久就在全球分發。但這種組合似乎不太可能發生。若果真如此,這種疾病將在很長一段時期繼續構成威脅。

第二,經濟損失永久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疫情多快能得到控制,但也取決於傷痕將有多深,尤其是就失業、壞帳、貧困加劇、教育中斷等方面的影響而言。世界經濟和大多數個別經濟體很可能永久性縮水,他們的人民會比原本沒有疫情的情況更窮。

第三,經濟體的結構。各經濟體的結構會回到COVID-19疫情爆發前的樣子嗎?抑或我們會永遠停止旅行和通勤上班?也許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肯定的。旅行會恢復,通勤也是如此,但也許它們都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原有狀態。我們已經躍入一個虛擬參與的新世界,不會離開。這將永久改變一些生活和工作的模式。

第四,強化技術的作用。這種情況不會發生逆轉。與此同時,科技巨頭的中心地位讓人們更加關注它們的巨大影響力。要求對壟斷企業採取監管行動和增加競爭的壓力很可能增加,尤其是在科技行業。

第五,擴大政府的作用。重大危機往往會導致政府角色的重大轉變。「重建更美好社會」的壓力尤其大。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可能比疫情之前永久性地更具干預主義色彩?

第六,逐漸解除干預。各國央行承諾「長期保持低」利率。只要實際和名義利率的確保持低水平,那麼相關國家的政府將能夠管控各自的債務,並幫助管理其他國家所欠債務的重組。到了某個時候,財務赤字將不得不削減。考慮到支出的壓力,這可能意味著更高的稅收,尤其是對富裕「贏家」的徵稅。

第七,對國內政治的影響。一些國家表現出對這場危機採取了有效應對措施,而另一些國家則沒有。一個國家民主與否,迄今不是決定這個差異的因素。決定這個差異的部分因素是政府是否在意其有效性。巴西總統波索納洛、英國首相強森和美國總統川普等民粹主義煽動者表現不佳。這可能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表演式政治。

第八,對國際關係的影響。這是一場真正的全球危機,只有通過全球合作才能有效應對。然而,這場大流行病加劇了單邊主義和國際衝突的趨勢。這種情況現在很可能變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在美中之間。

第九,全球化的未來。商品全球化已經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放緩,可能會在COVID-19疫情後進一步放緩。多邊體系可能進一步受到侵蝕,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西方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將得不到解決。與此同時,虛擬層面的全球化腳步可能加快。

第十,全球公域的管理。在這方面,COVID-19疫情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人們更加希望把事情做好,不僅是在國內,而且是在全球層面,尤其是在氣候問題上。另一方面是國際協議法律效力的下降,尤其是對美國而言,美國已退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ccord)和世界衛生組織(WHO)。

COVID-19疫情是一場深刻的打擊。它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巨大破壞的12年後。這場疫情肯定會對商業、經濟、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產生巨大的長期後果。很多事情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猜測到其中一些。但還有很多事情不確定。

引用來源:FT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