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RCEP簽署 開啟中國應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時代

RCEP簽署 開啟中國應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時代

據《金融時報》文章指出,上周亞太地區國家輿論普遍高度關注的重大事件是:東盟與中、日、韓、澳、新五國於11月15日簽署「地區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香港媒體11月13日評論這一協議的意義是:中國「突破美國包圍網」。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 曹辛撰文表示,中國參與的「地區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簽署,標誌著中國已經開始公開應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時代。

上周還有另一件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就是11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一聲:「我們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我們向拜登先生和哈里斯女士表示祝賀」的表態。雖然發言人的講話里還有一句「我們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的補充,但這僅是官方語言和說明而已:如果連拜登能否當選都不確定,那「祝賀」什麼呢?

僅僅數日內發生以上兩件事,標誌著中國已經開始公開應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時代了。這個新時代的含義是:一方面,按照美國駐華臨時代辦傅德恩本月上旬訪問中國非官方智庫察哈爾學會時的介紹,美國兩黨普遍贊成當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不會隨美國總統的更換而變化,美國視中國為對手並加以遏制。另一方面,中國主導的中、日、韓、澳、新五國與東盟於11月15日簽署RCEP一事,意味著中國開始為應對美國進行新的全球佈局。

RCEP及其它「突圍」路徑

上周香港媒體之所以把中國主導的RCEP協議的簽署稱為「中國突破美國包圍網」,是因為這一協議涵蓋了15個國家,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涵蓋23億人口且經濟總量超過25兆美元、佔全世界GDP總量35%以上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並納入了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多種新貿易形式;同時還因為它是中國打破美國封鎖的可能突圍路徑。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首先,RCEP可以解決被美國封鎖後中國製造業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如果美國真的與中國脫鉤,或者核心產品對華封鎖,有這樣大面積、涉及眾多發達國家的自貿區即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可以從這裡購買被封鎖後中斷的供應鏈產品,使國內因為脫鉤或封鎖被中斷的製造業供應鏈重新連接起來,同時,可以繼續穩定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就業,這對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是天大的事。對這一前景,東盟國家外交權威人士也高度認同。

而且,如果未來中國需要的核心技術也被美國封鎖的話,同樣能在這個大市場獲得,這裡的辦法就太多了。

甚至,中國產品出口受限制問題同樣也可以在這裡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按照一般進出口貿易的常用做法,中國一般商品可以按照美國法律的規定,將部分產品轉移到區內生產,出口商也可以更換為當地人和當地公司。特别是在增加了新的電子商務貿易形式以後,貿易量可望迅猛增加。

不過,RCEP協議還未簽署,新的問題就初見端倪了,而且又來自對在中美之間搞平衡戰略抓住不放的新加坡。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4日報導說:美國向來都是東盟的重要夥伴,雙方應通過深化政治與安全問題的對話與協商,以及加強經濟上的聯繫,進一步促進東盟和美國的良好關係。據報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1月14日上午以視訊方式出席東盟—美國峰會,並做出以上表示。他指出:新加坡希望美方進一步擴大和加深在本區域的存在,也歡迎美國維持在亞洲的安保部署。

李顯龍一貫的上述親美願望最後對中國會有什麼後果,需要拭目以待。但有一種可能是顯而易見的:筆者上周一在FT中文網撰文認為,拜登新政府為了爭取盟友遏制中國,極有可能重拾TPP,重返CPTPP。東南亞媒體也認為,屆時拜登可以能以釋放善意和讓利為手段,再仿效奧巴馬吸納韓國、菲律賓、泰國、印尼、哥倫比亞和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加入,建立一個與中國抗衡的CPTPP。由此,未來RCEP與CPTPP誰主沉浮,現在就應該想到;尤其是屆時李顯龍的新加坡取何立場,現在就值得高度關注。

除了RCEP,即將簽署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同樣可以實現香港媒體上周所說的「中國突破美國包圍網」的目的,這可以視為另一條打破封鎖的突圍路徑。而且,它的操作空間一點不比RCEP小,甚至更大,這是歐洲的傳統環境和商業文化使然。不過,鑒於拜登尚未正式就職新一屆美國總統,尤其是考慮到他同歐洲盟國領導人的密切關係,所謂 「突破美國包圍圈」的實際作用,同樣尚需觀察。

最後,上述兩個路徑同樣都是一般進出口貿易的廣闊市場,這也有助於中國外貿,或者說有益於中國的雙循環,尤其是考慮到電子商務貿易的巨大作用。

正如筆者一再強調的,即便中美脫鉤,只要東盟、歐盟和日本的市場在手,中國仍然能夠渡過難關,但前提是:中國不能再丟掉任何一個市場,這對中國的外交提出了具體的硬性要求。

中美對立難以調和

中美關係新時代來臨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對立難以調和。

除了上述中國主導簽署的RCEP外,上周發生的兩件涉及韓國的事情同樣發人深省。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拜登11月12日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通話,強調韓國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核心軸」。韓國輿論認為,這顯示拜登將繼承特朗普的「印太戰略」;然而也是在同一天,首爾和北京的外交界同時傳出,一直定不下來的中國領導人訪韓一事有望年內實現。韓國輿論認為這是中美博弈的證明。另一件事是:拜登在和文在寅11月12日通電話前,前往朝鮮戰爭參戰紀念公園,並向參戰紀念碑獻了花。而就在一個月前,中國掀起了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紀念活動,主張那場戰爭是「抵抗美國帝國主義的偉大勝利」。《中央日報》同樣認為,這反映了拜登的立場。

造成中美關係如此現狀的原因是,中國已成當代世界體系變化的最大變量。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按照國際上購買力評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超過美國。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科技和軍事實力也都在迅猛發展。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速進行,中國政府毫不猶豫地藉助全球化平台和網路,繼續加速發展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在這裡特别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體制正成為這場世界體系變化的最大優勢和推動力,對此,各國無人能及。而對世界大國、尤其是美國來說,這必然構成巨大壓力。

除了上述各項客觀因素,中國近年來加大力度,以多種多樣的題材和形式公開在國內宣傳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戰狼」文化。與此同時,新聞媒體的報導立場也日益激進和強勢,與此相關的是,國內民眾思想迅速變化,民族主義思潮也在盛行。這些變化無疑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賦予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即使對外國如普通民眾來說,這也構成了另類反感感受。

這一切使美國深切感受到自己世界第一的國際地位受到威脅;廣大中小國家也深感恐懼,尤其是深受中國歷史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同時,這一現狀又反過來使得中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被孤立於世界,這種意識形態原本在世界上就帶有原生性被孤立的特點,在中國物質力量日益強大的背景下,這一切被進一步放大和加劇了。

然而,美國目前在經濟、金融和軍事上仍然是世界第一,而中國是第二,在兩國文化、意識形態都缺乏共同點的背景下,對中國的這一切變化,美國不可能置之不理。

上述這一切造成:中美矛盾難以調和,並成為天然敵手,儘管兩國不同的領導人會有不同的表現,但本質不會改變。

筆者認為,這一切需要調整。除了上述RCEP類的經濟手段和路徑外,最重要的是:中國必須要讓世界接受中國,起碼是能容忍中國。

中國當前的狀況,尤其是沒有盟友的缺陷,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歷史上千年帝國的遺產,這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中國封建帝國留給今天的除了去不掉的中國文化烙印外,給周邊國家帶來的只有恐懼和警惕。

還有,中國巨大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以及近年來經濟與軍事實力的迅猛壯大,同樣都使別國產生恐懼感。在實踐上,中國政治文化原生性的孤立性和排他性,以及當前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對國內一些議題的處理,都使得中國很難被接受、並與他國結盟。

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首先要和美國達成基本的默契;為世界(首先是周邊)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讓世界理解中國的現實並接受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這就是和諧而非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中國推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也沒有意識形態的標籤。最後,必須嚴禁在國際上宣傳強烈民族主義意識的「戰狼」文化,民族主義的宣傳應該著重爭議較少的歷史題材和事件。

引用來源:FT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