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府債務膨脹,財政如何重建?
11月18日,國際金融協會(IIF)發佈預測稱,2020年底的全球債務規模將達到創歷史最高紀錄的277萬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比重為365%,比2019年底擴大40個百分點以上。
其背景原因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各國政府紛紛採取了財政刺激措施。國際金融協會指出,「在不給經濟活動造成重大消極影響的情況下,未來全球經濟能否解決債務問題存在不確定性」。
2020年9月底,全球債務規模比1年前增長8%,達到272萬億美元,進入2020年之後,增加了15萬億美元。到年底仍沒有減速跡象,預計會進一步增加。
7~9月已開發國家的債務規模同比增長8%,達到約196萬億美元。佔GDP比重超過430%,比2019年增加50個百分點以上。新興國家同比增長3%,達到約73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約為250%。
由於應對新冠疫情的財政刺激,全球政府債務正膨脹至空前的規模。從已開發國家整體來看,預計政府債務與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到2021年達到約125%,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水平,創出歷史新高。在著眼於疫情後的財政重建的討論中,通過促進經濟增長來推動稅收增加的意見逐漸佔據優勢。關係到新增長的「明智支出」將成為關鍵。
「到2024年度需要增稅400億英鎊以上」,10月,英國財政研究所(IFS)的估算引發了關注。這一數字是阻止財政赤字擴大、將主權債務控制在GDP同等規模的大致標準。
但是,英國財政部態度慎重。由於前景無法預測,英國已經暫停往年秋季的稅制改革,還擱置了此前被談論的強化燃油稅和財産稅等增稅方案。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針對這種苦澀的判斷表示,「遲早有義務實現財政均衡,但目前就業最為優先」。
如何在維持支撐就業等應對危機所需支出的同時,實現中長期財政平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14日的報告中指出,「應維持財政支援,主導新冠疫情後的經濟結構轉型」。
IMF在約10年前的雷曼危機後曾提倡增稅和削減財政支出等緊縮財政,而今改變了立場,這在市場上引起熱議。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Reinhart)也表示,「目前增加主權債務被認為是合理的」。
也有數據顯示,要想實現財政的健全化,提振經濟增長力非常重要。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中,除了加入不久的哥倫比亞之外,針對其他36個成員國2000~2017年的名義GDP增長率和稅收的關係進行調查後發現,「稅收彈性係數」(顯示相對於GDP增長率1個百分點的稅收波動幅度)平均為1.2。這意味著如果GDP擴大,稅收會增長得更快。
在最近5年裏,名義增長率越高的國家,稅收增長越快。增長率總計超過20%的英國下調了法人稅率,但稅收增長25%。德國的稅收增幅(24%)也超過GDP增長率(19%)。日本的GDP增長率僅為10%,而稅收增長了23%。如果實現高增長,稅收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過去成功實現財政重建的國家不僅推進緊縮措施,還致力於提高經濟增長力。1990年代的美國柯林頓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赤字,在推進設置預算上限等的同時,宣佈推進「信息高速公路構想」。將經濟的重心轉移至IT,促進了投資。亞馬遜和谷歌就創立於這一時期。1998年度,美國時隔28年實現財政平衡。
同樣在1990年代,加拿大也穩健地削減財政支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開放政策也産生了效果。
目前,歐洲等地區疫情反彈。防止經濟破産的財政依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為迎接新冠危機的平息,有必要抑制無用的財政支出,推進新的增長投資。印度儲備銀行(央行)前行長、芝加哥大學教授拉格拉姆·拉揚(Raghuram Rajan)強調稱,「應推進面向未來的高效的財政刺激」。
OECD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布恩(Laurence Boone)認為,當前經濟結構顯著改變,是「推進數字和環保領域增長投資的不容錯過的機會」。歐盟將討論碳邊境調節稅等新稅,對具備優勢的環保領域等展開集中投資。中美則爭奪技術主導權,展開增長領域的陣地爭奪戰。
日本也需要應對數位化等緊迫的課題,推動人才流向增長領域的再教育等也很重要。瞄準疫情後的戰略正在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小瀧麻理子、真鍋和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引用網址: 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politics/42513-2020-10-28-04-33-00.html?st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