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哈特:無聲的金融危機悄悄成形
具體而言,全球金融機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持續面臨不良放款(NPL)增加,而資產少、備用資金不足的低所得家庭及小企業,也持續受到肺炎疫情不成比例的打擊。
疫情爆發以來,多國政府一直依賴擴張貨幣及財政政策,抵銷廣泛封禁與社交保距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富裕國家在應變上擁有決定性的優勢,同時跨國機構也提供金援給新興及開發中經濟體。
這次與金融海嘯時的差異,在於銀行體系能以多種貸款暫緩償還舉措,配合總體經濟刺激措施,讓失業家庭及無法正常營運的企業,能夠稍喘口氣。
所有地區的金融機構都普遍會給予現有貸款一段償還寬限期,許多銀行也以較低的利率及較寬鬆的條件,與客戶重訂貸款合約,理由是疫情危機、與家庭及企業面臨的財務壓力都只是暫時性的;但隨著新冠疫情持續不退,已使許多國家發現政府的支持措施必須延長到2021年。
許多國家除了實施暫停償還貸款,也鬆綁銀行業提撥壞帳準備金及劃歸不良貸款的相關規定,導致現有的不良貸款數字可能遭低估,使金融機構沒有充足的準備來因應本身的財務打擊,而原就監理鬆弛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曝險,當然更高。
除了民間部門財務惡化,2020年政府債信評等遭到調降的案例也創新高。雖然先進國家未被波及,但許多新興及開發中經濟體的政府信評都已被降到或接近垃圾級,這對銀行業的衝擊將更重,因為銀行業持有的公債也將虧損。
我在2020年3月時曾強調,即使新冠疫苗能迅速解決疫情,但新冠危機已重創全球經濟與金融機構的財務。債務寬容政策比傳統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更有價值,但寬限期將到2021年才會結束。
美國聯準會(Fed)2020年11月提出的「金融穩定報告」強調,政策疲勞與政治約束可能使美國新一輪財政及貨幣擴張措施規模,無法跟2020年初時相比。許多新興及開發中國家的貨幣政策也達到或接近極限。因此到2021年時將更能確定,是否會有無數廠商及家庭的困境不只是流動性不足,還會還不了錢。
廠商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債台高築,將加重金融業的財務問題。美、中兩國企業的負債都偏高,且不少負債企業都屬於高風險者。歐洲央行也一再擔憂歐元區內的不良貸款比率持續升高,國際貨幣基金更多次警告,許多新興市場企業的美元債務大幅增加。商用不動產及旅宿業曝險嚴重,則是許多國家另一項憂慮之源。
財務損害需要時間修補。之前舉債過度往往會造成漫長的減債期,因為金融機構的貸款作業將更加慎重;要擺脫泥淖可能需時數年,且這段期間內,經濟復甦通常都相當緩慢。某些國家的金融危機還可能演變成主權債務危機,因為紓困措施會使疫情之前的民間負債,轉變成公共負債。
因應金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問題的範圍與規模,然後加速重整及勾銷壞帳,而把資源導入殭屍企業只會拖慢復甦。基於疫情已造成重大的經濟及人道成本,因此各國決策官員必須以避免金融危機及復甦遲滯作為優先要務。
(作者Carmen M. Reinhart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