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今登場 聚焦重點
大陸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將於今天登場,大陸正式進入「兩會時間」。為了保證「兩會」安全召開,北京加強防疫安保措施
在具體措施方面,中國媒體報導,2月21日,北京市交管部門在亞運村機動車檢測場,對北汽出租汽車集團為全國「兩會」服務的車輛逐一進行全面「體檢」,所有駕駛員都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種。
報導稱,每部車輛都配齊防疫物資,有關人員從2月4日開始測溫登記並接種疫苗。
中國國家郵政局也發出通知,要求做好全國「兩會」期間寄遞渠道安全服務保障,2月25日至會議閉幕次日期間,進京郵件快件會全面實行投遞前「二次安檢」。
經濟規劃方面
由於中美因貿易、高科技等領域激烈交鋒,且大陸產業發展已鎖定以半導體、5G通訊、人工智慧等領域為攻堅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可謂大陸邁向「第二個一百年」的中程計畫,長期來看,更牽動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中國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0年中國將不設GDP增長目標,這是1994年中國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首次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目標。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中國去年仍然錄得2.3%的GDP增長。1月底,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可能不會設定2021年的GDP增長目標。
路透社引述2名消息人士稱,政策制定者擔心,將官方雄心與特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掛鉤,可能會引導地方政府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進而導致為達到目標讓債務不健康增多。
中國官方媒體中新社報導也指出,翻看近幾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即便出現具體增長目標數字,往往也伴隨「左右」、「區間」等更具彈性的表述,「折射出官方正淡化對經濟增速的過度強調」。
另外,今年「兩會」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和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始,中國人大會議將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國當局對於經濟的規劃也是本次兩會的看點之一。
2020年10月,中共19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大陸發展擘畫藍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將中國建設成製造強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九大產業發展。同時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五中全會還制定中國未來15年發展大計,規劃到2035年的九大遠景目標,其中第一條就強調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讓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長達三年的中美貿易摩擦,有專家分析,兩會有望對半導體發出更強烈的政策訊號。在稍早舉行的地方「兩會」上,北京、上海、廣東等13個省份均公布重點推進未來五年積體電路產業的決議。
中國政治學家凱博(化名)指出認為,中國今年也許不會設GDP增長目標,但其是否會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對GDP做出預期是一大看點。
他還指出,此次「兩會」是在脫貧大會結束展開規劃,需要面對李克強2020年所提出來的、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比如中國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如何能夠在未來的雙循環當中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才是北京最頭疼的問題。」
香港選舉制度改革
本次「兩會」前,已經有一些香港媒體爆出,會議將討論改革香港的選舉制度。
香港媒體《香港01》早前引述消息人士稱,北京將在現行選舉之中設下機制「評核」參選人是否符合「愛國者」要求,範圍涵蓋各級選舉,包括負責選出特首的選委會,及2大直選戰場立法會和區議會。傳聞中的一個方案是改組選舉管理委員會,例如加入大量政治委任成員,為各級選舉的提名資格把關。
香港媒體《明報》也引述消息人士稱,香港立法會5地區直選的「劃區」可能會有變動,中央可能將5大選區再拆細,變成更多區。
事實上,近期中國官方媒體和政界高官都已經連續發聲,重申「愛國者治港」。
2月18日、19日,新華社接連刊出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振民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的訪問,2名學者強調「愛國者治港」、「保證香港選舉安全」等。
中國港澳辦主任夏寶龍2月22日出席研討會時表示,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他的言論再次引發北京即將頒布政策整頓香港選舉的猜測。
夏寶龍稱,「愛國者治港」就是回歸祖國後的香港要由愛國者治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權要掌握在愛國者手中。
他提到,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需要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其中最關鍵、最急迫的是要完善相關制度,特別是要抓緊完善有關選舉制度,確保香港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港者手中;香港的選舉制度既保證各類選舉的公正、公平、公開,又切實有效地阻止反中亂港分子、國際反華勢力的政治代理人進入特別行政區政權機關。
不過,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兩會」議程並沒有提到香港問題。
中國政治學家凱博(化名)指出,香港民主派在2019區議會選舉大勝,北京隨後凍結了立法會選舉,逮捕民主派議員,採取了「掀翻桌子」的政策,試圖推翻香港現有的、其實並不充分的民主選舉制度。
「(北京)顯然想代之以一種威權式的選舉制度,所謂威權式選舉制度實際指的是,只允許和支持他們所承認的政黨參加選舉,保證選舉結果在他們控制中。這是北京要在香港做選舉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凱博說。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表示,關鍵並不在於中國當局是否會在「兩會」時期改革香港選舉制度,而在於「現在先創造輿論,創造以後,什麼時候都可以改」。
他指出,輿論效果因人而異,如今「愛國論」完全是根據中國當局的政治標凖和目的確定,現在用愛國者標凖來處理問題,造成民眾反彈或情緒上的抗拒更大。「普遍老百姓都覺得自己都是愛國者,你現在是用一個真實的要求放在大眾生活中,把愛國變成一種打壓的工具。」
除了選舉制度外,其他有關香港的議題還包括備受關注的陸港通關。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表示,其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在「兩會」提出恢復陸港通關、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等建議。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對內地實施封關措施已超過1年。民建聯請求中央政府向香港提供更多新冠疫苗,在最短時間內令最多的香港居民接種;同時允許有需要的香港居民到深圳接種香港未引入的國產疫苗。
民建聯還建議中央政府容許已經接種疫苗、並經醫療單位證明體內已產生病毒抗體的香港居民,前往內地時只需要接受病毒檢測,就可以豁免隔離檢疫並取得內地健康碼。
人口問題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宣布,2020年人口數據延遲至4月公布。不過,從2015年開始,新生兒出生人口數目接連下降,已經引發關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2018年為1,523萬人,2017年1,723萬人,2016年為1,786萬人。
每個婦女在育齡期間(15至49歲)生育的子女數量—即總和生育率(TFR),是反映人口發展趨勢極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學界通常將總和生育率達到2.1界定為世代更替水平,1.5被公認為警戒線。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自1978年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開始之後就一直下降,2005年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地區的總和生育率已低至1.04,而北京、上海只有0.7左右。
輿論對中國人口結構產生焦慮情緒,並擔憂出現人口斷崖式下降。2月18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就全國人大代表《關於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的建議》作出答覆:東北地區「可以探索」率先全面放開生育限制。這讓外界對中國人口政策迎來四十多年以來最大變局充滿期待。
另外,中國人口老化問題也加劇,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恐埋下經濟危機,當局先前已在兩會前夕為全面開放生育及延後退休年齡等政策作應對。不過,據旅美的中國問題專家鄧聿文對香港《蘋果》表示,即使兩會真的推出全面開放生育政策,相信亦不大可能在國內掀起大規模的生育潮。
中國國家衛健委上月中曾經提出「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的試點方案,加上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後推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不僅沒了「計劃生育」的字眼,而且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顯示當局已把人口老化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種種跡象亦被視為今年兩會將推出全面開放生育政策的先兆。
然而全面開放生育是否能解決生育率不足的問題卻屬疑問,事實上當局早在2015年已通過「全面二孩」政策,但生育率不升反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出生人口約為1,660萬,但2019年卻跌至1,470萬。而在老年人口方面,國家人社部先前表示國內「十四五」期間的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勞動人口則大幅減少3,500萬人,人社部除表示會加快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外,也研議提出延後退休年齡方案。
鄧聿文分析指,全面開放生育政策不可能完全達到當局激發生育率的預期,因為目前國內養育孩子的成本實在太高。對於國內人口老化,他指出中國過去40年經濟成功的原因,主要與國內龐大的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紅利」有關。但隨著近年國內生育率不足,可以預料將衍生出高齡化社會現象,年輕家庭將承擔起龐大的養老成本,而在國防方面更可能會導致兵源不足的問題。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翼亦向香港《蘋果》指,未來人口老化會導致社會消費力不足,亦會對以家庭作為養老單位的體系造成很大負擔。他認為,政府須提供更多誘因,才可刺激民眾的生育意欲。
訂立《國家統一法》及涉台議題
除了香港,台灣一直被視為中國大陸最大的國家利益。大陸將如何處理新形勢下的對台關係,不僅涉及兩岸,也事關中美關係。
上周三(2月24日),一艘美軍作戰艦航經台灣海峽,這是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國軍艦第二次通過台灣海峽。台灣國防部智庫將之理解為拜登政府已經確定延續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圍堵政策。
近年來,中美兩國關係接近冰點,美台互動隨之明顯增加,美方不僅加大對台軍售,還多次派高官訪台。對此,大陸輿論呼籲採取針鋒相對的法律手段進行反制,在已經有一部《反分裂國家法》的基礎上,民間對增訂《國家統一法》的呼聲也愈來愈高。
涉台話題往往是歷年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過去一年,持續僵化的兩岸政治關係因疫情雪上加霜。雖然自美國大選之後,民進黨當局就兩岸關係進行了所謂「喊話」,且被島內部分人解讀為向對岸釋出善意;但顯然,台灣當局始終迴避「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僅停留在「喊話」階段而已。
在此形勢下,大陸台灣問題專家對筆者表示,根據今年對台工作會議的「定調」,有三方面的涉台議題值得在兩會期間予以觀察。第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今年對台工作會議上談到,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增強風險意識,樹牢底線思維,發揚鬥爭精神,把我們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制度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的效能。因此,對台工作的效能轉化,會否在兩會期間有所落實,將是看點之一。
第二,如何突破疫情疊加台灣當局阻撓因素的限制、深化兩岸交流活動,或將引起廣泛討論。
第三,針對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將提出哪些反制舉措,亦值得關注。
近期,兩岸關係話題不斷,民進黨當局借機進行政治炒作的套路亦不變。如大陸決定暫停進口台灣菠蘿,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人士對筆者表示,大陸方面做出該決定,確是由於多次從中檢出病蟲害,是純粹的技術性原因,與政治無關。但這一決定引發的後續效應,反而證明了台灣當局對大陸日益深化的經濟依賴,戳破了其一直以來編織的謊言。
觀察人士指出,目前民進黨當局出於對引發兩岸動盪的擔心,在所謂的「修憲」過程中暫未直接觸及「法理台獨」。但這並不意味着將來會否生變,更不意味着所謂的「釋放善意」,因為真正的善意首先是對事關政治基礎的表態進行調整。當前,美國新政府仍在對華關係的調整期,而作為傳統民主黨人的拜登政府團隊,對一中政策的堅持是相對明晰的。台灣當局接下來如何表現,宜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