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下冰川融化和洪災 印中恐更易觸發衝突
印中競爭顯現 氣候變遷影響埋未爆彈
印度和中國的競爭關係近來越加顯現,這兩個邊界線長達近2,000公里的鄰國,未來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恐怕將面臨更多緊張。
印度和中國在去年夏天爆發邊界致命衝突後,兩國關係跌至數十年來最低點。此外,印度為印太地區核心國家,也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和美國、日本、澳洲共同強調維護印太地區自由與開放的重要性,劍指中國在地區的擴張行動,使得印中關係持續緊繃。
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報導,一份由安全專家與氣候專家攜手完成的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恐為印中關係埋下未爆彈。從邊境冰川融化,到中國興建影響跨境河流生態的水壩加劇造成的效應,將可能在往後十多年觸發潛在的印中緊張。
中國要在西藏蓋水壩 嚴重威脅下游印度等國
由美國研究中心「戰略風險理事會」(Council on Strategic Risks) 和「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 Research Center)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融化的山脈,升高的緊張」(Melting Mountains, Mounting Tensions)指出,在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之下,印中關係可能愈發緊張;不過,這同時也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契機。
中國去年底證實,將在西藏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Great Bend)處興建水壩,發電量可達600吉瓦(GW,百萬瓩),相當於三峽大壩發電量的3倍。雅魯藏布江在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中國要在這個下游流經包含印度、尼泊爾、不丹的南亞第一大河流建造水壩的消息傳出後,當時就已引起這些國家的擔憂。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在此區域建造水壩將帶來巨大風險,一來是未來新水壩長達數個月的蓄水期,將搶走下游水量;此外,這個地區地震頻繁,萬一劇烈的地層活動破壞水壩結構,導致大量水壩儲水瞬間釋放,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在印巴兵家必爭之地建水庫 恐加深印中衝突
另一個中國打算建造水壩的區域位於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的印度河(Indus River);中國計畫在此推行「一帶一路」(BRI)計畫,修建數座水壩。
不過,此地歷史上是印巴兩國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4次印巴戰爭,有3次便是在此爆發。聲稱擁有該地主權的印度,已經對中國發出強烈抗議。
這份研究預測,氣候暖化導致當地高山地區的冰川融化,可能在未來數十年造成印度河的水量大增,因此長遠來看,這將使此地的水壩計畫更為可行。這些水壩計畫的成功,預料會更加鞏固已經相當深厚的中巴關係,不過,將同時深化中印競爭。
冰川融化易部署兵力 更易觸發中印衝突
該報告還研究了氣候變遷對中印爭議邊界地區的影響。此地區多處於高海拔山區,氣候條件尤其惡劣。
這份報告主要聚焦在拉達克(Ladakh)的西部邊界,報告指出,此地整體上受到強烈的氣候暖化趨勢影響,研究團隊預測,當地高海拔地區的嚴寒天數將在2040年前大幅減少。
天氣變暖將為印中雙方帶來更多機會,可以派遣兵力至此進行巡邏任務,因此,在未來可能的印中緊張局勢之下,觸發雙方衝突的機率也升高。同時,雙方軍隊都面臨到冰川融化引發洪災和雪崩的風險。
印中合作應對區域氣候危機 中國透明度是關鍵
不過,這份報告的專家也指出,印中共同面臨氣候危機對區域帶來的風險,是兩國可以開展合作的契機,像是在務實層面上,互相分享水文等資料,以及在邊界地區設立預警系統,來幫助雙方應對日益增加的自然災害。
但至關重要的是,中國要能大幅改進其治理方式,尤其是在透明度上。
北京素來在跨國河流的水力發電計畫上,有著令人詬病的不透明紀錄,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先前的經驗已證明這個疑慮。美國水資源監測機構「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一份今年4月公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地區的數座水壩,攔截過多的季風降雨量,使得已經遭逢歷史性乾旱的下游東南亞國家,面臨更加惡化的狀況。
在中印共同面對的區域氣候危機下,中國作為上游國家,應責無旁貸首先做出積極反應,而印度也需要做出應對,國際社會則可在需要的狀況下提供技術支持;而一個更具雄心的目標則是,各方能夠積極促成一個全面的流域管理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