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FT社評:走回舉債刺激老路的中國
中國各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激增,是這個信貸泛濫的經濟體中投機狂潮的最新例子。從影子銀行的興起、房地產泡沫,到去年的股市崩盤,監管機構一直在艱難地控制市場過度行為,而後者是北京方面通過債務驅動的刺激來支撐增長的一貫做法造成的。為了阻止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幅放緩,在中國政府官員的主導下,第一季度信貸出現逾6萬億元人民幣的創紀錄擴張,之後資金涌入金屬市場。 閱讀全文
金融危機如何演變為經濟危機?
在當前這場危機的直接誘發因素之間,最顯著的兩個因素就是次貸泛濫和房價泡沫,但這場危機之所以導致我們付出如此慘重的經濟和金融代價,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恐慌本身,可以說,恐慌造成的代價不會小於次貸泛濫和房價泡沫造成的代價。 閱讀全文
人民幣資本專案開放的新趨勢
人民幣資本專案開放,是大陸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到目前為止,這項改革保持著主動、漸進的節奏,基本策略是先推行預期收益最大、風險較小的改革,後推行風險程度較高的改革;先推進增量改革,後漸進推進存量改革;先推行有真實交易背景的改革,再推行帶有投機性需求的改革。 閱讀全文
德拉吉在歐洲央行政策會議後將面臨各種難題
在德國,圍繞歐洲央行刺激力度過大的擔憂加劇。國際投資者擔心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即將用盡。歐洲深陷困境的銀行則擔心,負利率政策正削弱其盈利能力。幾乎所有人都在擔心歐元區疲軟的經濟增長和通脹水平,以及英國即將就其歐盟成員國地位進行公投等政治風險。德國是歐洲央行的最大股東。 閱讀全文
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調整
習近平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三年來,我們看到他對國際體系、機構和規則採取了一種混合的應對方式。它既包含了共產黨執政早期的思想,即對西方的憎恨和不滿所產生的修正主義意識形態;又涵蓋了鄧小平時期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賴和逐漸增長的對國際機構和規則的擁護;還包括在中國更加強大和自信的新時期下,有選擇地置身現行國際秩序之外或者建立能與之抗衡的新的國際機構。 閱讀全文
迎接再生能源 我們需要更彈性的電力系統
再生能源乾淨環保、成本低廉,但不穩定的發電量,使再生能源被缺乏彈性的舊有電力系統排拒在外。為了迎接再生能源潮流,如何才能使電力系統更加具有彈性,而令人在意的系統更新代價又是如何呢? 閱讀全文
負利率是經濟痼疾的表徵而非病因
“拯救儲戶”是資產管理公司或債權國財長口中合乎情理的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反對低利率就言之有理。世界經濟正遭受儲蓄過剩(相對於投資機會)的困擾。貨幣當局正在幫助確保利率水平符合這一事實。最終,市場力量將決定儲戶得到什麽。可惜,市場正在發出的信號是,他們的儲蓄並不是很有價值,至少就邊際回報而言。 閱讀全文
如何重塑全球一體化?
二戰結束後,一個廣泛共識成為了國際秩序的一個支柱——這個共識是,支持把全球經濟一體化作為促進和平與繁榮的力量。從全球貿易協定到歐盟一體化計劃,從佈雷頓森林機構到消除原本普遍存在的資本管制,從外商直接投資(FDI)增加到人員跨境流動增多——總體方向是明確的。在國內經濟發展、集裝箱船運和互聯網等促進一體化的技術、以及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立法改革的推動下,世界變得更小、更加緊密聯系。 閱讀全文
巴拿馬文件 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
巴拿馬文件震撼全球,不僅揭露權貴階級藉由境外空殼公司避稅的醜聞,也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一些石油或天然氣等能源產業的獲益者,他們不僅坐享環境成本外部化的豐厚收益,更不願意繳納這些收益的合理稅賦,損害國家財政,也影響了國家藉由預算分配來收拾汙染殘局的能力──這些錢,可能是用於環境整治、或是用於補償開發行為的受害者與弱勢在地產業、或是用於改善脆弱地區和弱勢者應對汙染排放後果的能力,提升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閱讀全文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近期相繼下調了中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註和財政部的強烈反駁。市場的擔憂究竟有沒有道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理解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關鍵。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調整的兩難困境
隨著全球經濟繼續在不確定中徘徊,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中國身上,而中國人也對本國經濟充滿關切,既希望本國經濟學家做出分析和預測,也很在意“旁觀者”的看法。3月22日,在FT中文網舉辦的一次座談會暨讀者見面會上,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經濟學家餘永定,就此進行了一場高端對話。座談會由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主持。 閱讀全文
日本和歐洲:貨幣戰弄巧成拙
回顧持續3個月之久的極端市場波動,可以看出全球貨幣戰顯然進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新階段。實際上,市場波動已經讓那些最堅定地致力於本幣貶值的央行失去了戰鬥力。彰顯這種無能為力的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日本央行(BoJ)。 閱讀全文
供給側改革:不應低估的多邊博弈困局
當前政治語境的新詞創造堪稱深圳速度,人們對“新常態”尚未嫻熟,供給側改革就又盛裝而來。這一於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新詞”,尚未來得及精心雕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方案尚待字閨中,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就表示已顯積極效應,雖有鼓舞士氣之嫌,但確實將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不免奢談,不免為各類分歧提供土壤。 閱讀全文
中國四大行不良債權增長49%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債權正在持續增加。國有四大商業行截至3月31日發佈的2015年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不良債權餘額達到6892億元,比1年前增加49%。中國領導層顯示出加快化解過剩産能和推進背負債務的國有企業改革姿態,不良債權問題今後很有可能成為銀行經營的沉重負擔。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轉型帶來全球挑戰
中國正在嘗試進行的經濟轉型對新興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短期內,挑戰在於管控好中國經濟活動可能出現的大幅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長遠來看,挑戰在於如何讓一個金融大國融入全球經濟。然而,實際上,短期的發展變化同樣將影響長期。 閱讀全文
亞行展望報告:下調亞洲國家經濟預期
亞行周三(3月30日)發表最新的《2016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指亞洲發展中國家今年及明年的經濟增長為5.7%。 不過,在去年十二月發表的報告中,亞行預測今年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6%。 亞太區有45個發展中國家,去年整體經濟增長為5.9%。 閱讀全文
燃煤舊世代走入歷史 蘇格蘭最老火電廠也熄燈
蘇格蘭上週關閉境內最大的燃煤電廠朗格尼特(Longannet power station)發電廠。該電廠在工業革命中扮演要角,是英國最大的燃煤發電廠,興建規模也是當年全歐境內最大。 閱讀全文
中國“新常態”面臨四大挑戰
中國當前面臨著四大主要挑戰。第一是如何轉變增長模式——既在數量上也在質量上。第二是如何相對平穩地管控潛在增長不可避免的放緩。第三是如何管理好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最後是如何掌控國內政治演進。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讓電廠「沒水喝」 威脅全球發電量
氣候變遷對河流和溪流的衝擊,可能大幅降低全球電廠的發電量。一項新研究指出,在2040至2069年間,缺水可能導致全球逾60%發電廠的產能降低。研究呼籲應提高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的努力,以維繫未來能源的安全。 閱讀全文
周小川警告中國債務水平“偏高”
中國央行行長警告,中國企業負債水平過高,正在助燃經濟風險。目前,高杠桿的中國企業掀起了境外並購狂潮。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呼應了近期中國其他高官的表態,他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商界領袖會議上表示,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正在變得過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