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311兩周年 日歐遊行:終結核電
「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十一日屆滿兩周年,日本各地民眾十日發起反核集會與遊行,敦促自民黨新政府廢棄核能發電,切莫讓福島核災重演。 閱讀全文
周小川有望破例留任央行行長
已到規定退休年齡的周小川將留任中國央行行長,此前政府設計了一個變通方案,為他留任鋪平道路。分析人士稱,此舉將有助於繼續推進中國金融改革。 閱讀全文
大陸機構改革/四個「分開」 成敗關鍵在政改
大陸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昨正式提交人大會議審議,預料將可順利通過審議,但在未來的實施運作中,則可能浪起波折。這場改革的發展如何,與兩個字緊密相連,這兩個字叫政改。 閱讀全文
福島災區…重建近乎零 災民創傷難平
福島核災滿兩年,媒體呈現的災區現場,多只著重硬體重建工程,進度顯然不如預期,甚至接近零;問題遠比想像複雜。即便硬體工程順利起步,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創傷待撫平。 閱讀全文
公投非核家園 奧地利35年不悔
歐洲有關核電存廢的辯論,已將近半世紀。用公投決定核電去留、建不建新核電廠,對歐洲國家已司空見慣。奧地利是第一個藉由公投成為「非核家園」的國家,至今卅五年不悔;瑞士已就核能議題辦過四次公投,每次都有不同結果。 閱讀全文
能源、氣候雙重危機 綠色能源是關鍵解藥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綠色能源是讓數十億人脫離能源匱乏與預防氣候災難的唯一方法。該報告分析出,讓每個人都享有永續能源的花費約目前300~400億美元之間,2030年則會到3000億美元左由,但比起2011年全球補貼高污染化石燃料所花的5230億美元,算是相當划算又有效的方案。 閱讀全文
聯合國通過對朝制裁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一致通過對了針對朝鮮的新一輪制裁措施,以懲罰朝鮮在上月進行的地下核子試驗。通過決議的幾小時前,朝鮮首次發出了向美國和韓國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的威脅。 閱讀全文
FT社評:央行應該更有作為
金融市場最近屢創新高,而全球各地經濟都在放緩或下滑。盡管看來有些矛盾,但這兩種現象的根源都可以歸結為央行的作為與不作為。 閱讀全文
溫家寶謝幕報告發出系列警告
溫家寶最後一次作為中國總理講話,其間發出一系列警告,談及中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聽任環境惡化之禍及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風險。這種講話常常以歌頌中國成就為主題,充斥著耀眼的資料及社會主義風格的樂觀術語。這一次卻是例外。溫家寶說:“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閱讀全文
中共國台辦:將擴大台灣農漁產契作
國台辦主任王毅昨天出席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討論,之後接受新華社和中新社訪問時表示,今年對台工作的關鍵字是「穩步推進、全面發展」。穩步推進是指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有條不紊地推進兩岸關係,重點在提高各領域交流往來的品質和效益;全面發展是指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不應再有人為設置的禁區和空白。 閱讀全文
收入分配改革:重要的不僅僅是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作為衡量一國整體收入差距大小的基本工具,本身來說沒有什麽異議和爭論。爭論在於基尼系數的具體的統計方法、數據來源以及在某一個國傢具體的運用時如何更加科學地符合該該國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實際情況等。就中國收入分配問題而言,筆者一直認為,重要的並不是基尼系數大小,盡管該系數可以大致反映一國整體收入分配狀況和差距大小,但是基尼系數並不是唯一的 閱讀全文
歐洲應警惕民主危機
意大利選舉引發的亂象使人們把註意力放回本應始終關註的地方——歐元區危機的政治層面。在過去六個月內,我們沾沾自喜,一廂情願,而股市也在上漲。普遍的看法是,隨著愛爾蘭逐漸復蘇和希臘退出歐元區風險降低,危機已得到遏制。但這一觀點往往忽視了政治。 閱讀全文
前瞻兩會/習李體制啟動 對台政策維穩更靈活
中共新一屆全國兩會(人大、政協)登場,為政協、人大和政府三大系統進行人事調整。此一換屆也意味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全面接班,開啟習李體制時代。對台灣來說,最關心仍是習李體制的對台政策和新的對台人事布局。 閱讀全文
中國“兩會”拉開帷幕
中國儀式性的年度政治大會在北京拉開帷幕,執政的共產黨準備正式任命新的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由其在未來10年領導國家。 閱讀全文
亞洲再平衡戰略 美:與台有很好的討論
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李模楷27日在華府演講時表示,美國會根據台灣關係法和美中三公報,對台灣採行長期堅定的政策;而台灣在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的適當角色,雙方也有很好的討論。 閱讀全文
從連習會到連胡會
筆者從「連習會」到「連胡會」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聞發布內容來看,這次連戰的北京之行,應遠超過台北原先的期待;而且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正面以及樂觀的趨向已十分明顯。 閱讀全文
連胡會後 連重申「政治對話 無可避免」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昨天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後,以新聞稿對外表示,如何增進兩岸政治、社會、經濟、心理和文化等方面互信,成極為重要的政治工程;他個人相信,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將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課題。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