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與義新聞
政經》2019年博鰲亞洲論壇 「世界經濟展望: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根據博鰲亞洲論壇報導,26日論壇舉行題為《世界經濟展望: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首場分論壇,重點討論2019年世界經濟可能面臨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就各國如何應對提出解決方案。 閱讀全文
政治》蔡總統華府視訊論壇 美議員稱「是時候承認台灣是國家了」
美國聯邦眾議員約霍27日與總統蔡英文對談時表示,台灣有自己的經濟體系、政府、國歌與軍隊,在21世紀的現在,是承認台灣是國家的時候了。 閱讀全文
政經》日華懇談會支持台灣加入CPTPP 但需審慎處理福島食品
日華議員懇談會(日華懇)27日發表支持台灣加入CPTPP決議文,也提起日本食品進口限制與漁業協議,期待台灣採取適當應對措施以免該問題成為加入CPTPP之障礙。 閱讀全文
政治》美軍表態:「一國兩制」不是兩岸共同意願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昨日向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証會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方案,不是兩岸雙方意願。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兩岸現狀的作為」,也持續支持以兩岸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速度與廣度,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閱讀全文
政經》美中貿易戰 影響全球半導體布局
中國未來若真的擴大對於美國採購半導體產品,全球位居第二名、第三名供應國的韓國、台灣,也勢必感受到排擠壓力。 閱讀全文
政經》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對中美關係的四個看法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教授(Lawrence H. Summers)在演講中以個人觀點的立場分享了對中美關係的四個觀察。第一,21世紀前半期的世界歷史與中國的崛起密切相關。第二,美國箝制中國的政策一直存在。第三,美國經濟的失敗是由美國的經濟決策造成的。第四,中國需仔細考慮自己想要什麼。 閱讀全文
政經》英國首相梅伊失去脫歐主導權
英國國會下議院25日晚以329票對302票通過一項修正案,奪下對於脫歐進程的主導權,國會將在27日進行一系列「指示性投票」(indicative votes ),確定他們支持哪一種脫歐方案。 閱讀全文
政經》強化美台關係 美國議員提出「台灣保證法」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多名聯邦參議員26日提出「台灣保證法」草案,並指出在台灣關係法40週年之際,應反映美台關係現實,法案將強化美台關係並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 閱讀全文
經濟》美債息曲線倒掛 葉倫:不代表經濟將衰退
聯準會前主席葉倫(Janet Yellen)25日表示,22日美債殖利率曲線自2007年以來首度出現倒掛,可能是提醒聯準會「未來某個時刻必須降息」的徵兆,並不代表經濟將陷入衰退。 閱讀全文
經濟》經濟部結合系統商進軍國際 打造SI元年
經濟部工業局結合國內業者共同打造「2019全球系統整合商大會」,預計將有來自全球超過20國、100位產官學研海外貴賓與200家臺灣優質系統整合(SI)商共同與會,希望打造臺灣「 SI元年」。 閱讀全文
戴肇洋:薪資再創新高的虛幻與解方
國內受僱員工因薪資逐漸M型化而淪為貧窮化,其實已意味著薪資成長空間難以追上物價上揚幅度,最後被迫陷入貧窮循環。 閱讀全文
政經》習近平訪法 加強歐中合作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了一系列商業和雙邊協議,尋求加強兩國貿易聯繫。法國目前正要求中國擴大對貿易和投資的開放力度。 閱讀全文
軍事》支持台灣 美國軍艦再次穿越台灣海峽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國防部派出兩艘軍艦穿越台灣海峽,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此舉可能會引發中國對美國與台灣關係日益緊密的擔憂。 閱讀全文
經濟》改善發展失衡 國發會提地方創生計畫
陳美伶表示,為了改變這個發展失衡情況,國發會提出「地方創生計畫」。這個計畫有三大核心:第一、以人為本,帶動人口回流。第二、找出地方特色(DNA),發展在地產業,有產業才能創造就業、生機與活力。第三、科技導入,數位經濟時代來臨,沒有寬頻網路社會不可能留住年輕人在偏鄉生活;產業也需要科技導入,如結合AI、IOT、大數據、區塊鏈、雲端運算、5G等。 閱讀全文
政經》俄國在歐洲政經影響力擴大
由於部分歐洲國家的企業法規鬆散、稅務環境寬容,和反貪腐行動不一致,即便俄羅斯因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遭到歐美制裁,但俄國在歐洲的政經影響力卻不斷擴大。 閱讀全文
經濟》Martin Wolf:為何金融危機一再發生?
金融監管是順週期性的:當它應該被收緊時放鬆,當它應該被放鬆時收緊。發生這種情況的四個原因:經濟、意識形態、政治和人性。 閱讀全文
經濟部推媒合會 延攬國際人才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為解決企業及適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之業者人才需求,藉由舉辦僑外生媒合會、籌組海外攬才團及建構國內外攬才網絡等方式,協助企業延攬國際人才,以因應產業發展之人才需求。 閱讀全文
文化》林谷芳:莫忘了台灣在中華文明中的特殊角色
台灣與大陸之間,何只同文同種,相對於大陸前期的文革與鎖國,國府撤台既帶來大量的文化菁英,又以文化道統自居,台灣因此在許多地方其實更承繼著中華文明之令人醉心處。 閱讀全文
政經》許嘉棟:經濟鬼混20年的問題癥結在政治
檢討台灣投資環境欠佳的主因,癥結應是在非經濟因素,尤其是政治氛圍。三十年來,台灣各政黨、政治人物與許多國民熱衷於討論政治議題、參加政治活動,但社會上又欠缺協調、整合不同意見、消彌爭議、形成共識的有效機制,以致全國長期陷入藍綠對抗、統獨爭議等對立內耗,不僅導致行政與立法部門的決策效能不彰、財經政策方向難以確定,國內政局與兩岸關係亦不穩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