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公與義新聞

公與義新聞

中國經濟調整的兩難困境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4月06日

隨著全球經濟繼續在不確定中徘徊,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中國身上,而中國人也對本國經濟充滿關切,既希望本國經濟學家做出分析和預測,也很在意“旁觀者”的看法。3月22日,在FT中文網舉辦的一次座談會暨讀者見面會上,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經濟學家餘永定,就此進行了一場高端對話。座談會由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主持。 閱讀全文

日本和歐洲:貨幣戰弄巧成拙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4月06日

回顧持續3個月之久的極端市場波動,可以看出全球貨幣戰顯然進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新階段。實際上,市場波動已經讓那些最堅定地致力於本幣貶值的央行失去了戰鬥力。彰顯這種無能為力的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日本央行(BoJ)。 閱讀全文

供給側改革:不應低估的多邊博弈困局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4月01日

當前政治語境的新詞創造堪稱深圳速度,人們對“新常態”尚未嫻熟,供給側改革就又盛裝而來。這一於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新詞”,尚未來得及精心雕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方案尚待字閨中,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就表示已顯積極效應,雖有鼓舞士氣之嫌,但確實將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不免奢談,不免為各類分歧提供土壤。 閱讀全文

中國四大行不良債權增長49%

來源: 日經中文網 2016年04月01日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債權正在持續增加。國有四大商業行截至3月31日發佈的2015年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不良債權餘額達到6892億元,比1年前增加49%。中國領導層顯示出加快化解過剩産能和推進背負債務的國有企業改革姿態,不良債權問題今後很有可能成為銀行經營的沉重負擔。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轉型帶來全球挑戰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3月31日

中國正在嘗試進行的經濟轉型對新興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短期內,挑戰在於管控好中國經濟活動可能出現的大幅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長遠來看,挑戰在於如何讓一個金融大國融入全球經濟。然而,實際上,短期的發展變化同樣將影響長期。 閱讀全文

亞行展望報告:下調亞洲國家經濟預期

來源: BBC中文網 2016年03月30日

亞行周三(3月30日)發表最新的《2016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指亞洲發展中國家今年及明年的經濟增長為5.7%。 不過,在去年十二月發表的報告中,亞行預測今年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6%。 亞太區有45個發展中國家,去年整體經濟增長為5.9%。 閱讀全文

租稅改革 學會數據說服民眾

來源: 朱敬一,聯合報 2016年03月29日

要實踐分配公平等社會理想,政府實施相關社福政策時,首先會碰到財政問題。台灣目前財政最大的問題就是稅收不夠,又支出太多。以稅收來說,台灣租稅負擔率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三,是全球倒數第五,誰都知道一定要加稅,否則政府無米可炊;在支出方面,台灣潛藏負債十八兆,包括各種年金、勞保等,也到改革時刻。 閱讀全文

中國“新常態”面臨四大挑戰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3月25日

中國當前面臨著四大主要挑戰。第一是如何轉變增長模式——既在數量上也在質量上。第二是如何相對平穩地管控潛在增長不可避免的放緩。第三是如何管理好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最後是如何掌控國內政治演進。 閱讀全文

學者專訪/胡勝正:重視創新與在地就業

來源: 胡勝正,聯合報 2016年03月22日

新政府以創新、就業、分配等民生議題為主軸,並選定亞洲矽谷、生醫、綠能、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等五大產業作為創新經濟的基石,建議新政府聚焦國內投資做為檢視政策成效的標竿,因為投資代表企業對政策的認同,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也帶動消費者信心;更重要的是,創新—不論技術精進或新產品開發,都要靠投資體現,有國內投資才會創造在地就業,才有加薪的機會,經濟轉型才不至於落空。 閱讀全文

薛琦專文:他山之石─兩岸企業家的交會

來源: 薛琦,風傳媒 2016年03月22日

大家應該會同意,兩岸過去成功經濟發展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改革、開放。具體的說,改革是手段,開放是目的。市場開放後才會有國內外的物流,接著有人流、金流與資訊流。更廣泛的看,國內事、物開始受到外來事、物的衝擊與影響。若能力求汰蕪存菁,去腐生新,一定能立竿見影,看到成效。 閱讀全文

周小川警告中國債務水平“偏高”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3月21日

中國央行行長警告,中國企業負債水平過高,正在助燃經濟風險。目前,高杠桿的中國企業掀起了境外並購狂潮。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呼應了近期中國其他高官的表態,他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商界領袖會議上表示,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正在變得過分。 閱讀全文

印度是全球經濟低迷中的曙光?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3月18日

本屆政府上臺之際,印度經濟正遭遇急劇的消費價格通脹和巨額財政赤字。得益於油價下跌,印度的通脹率已從2013年的逾10%下降至不到6%。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預計將從2013-14年度(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5%,下降至明年的3.5%。印度經濟在2012-13年僅增長5.3%,預計2015-16年的增速將達到7.5%。 閱讀全文

點評中國:中國經濟下行將導致的三種政治後果

來源: BBC中文網 2016年03月14日

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成為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突出表現在工業產能大量過剩、對外出口顯著下降、「殭屍企業」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倒閉、資本外逃有增無減、失業人數快速增加等。 閱讀全文

數據:中國外儲下降並非資本外逃所致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3月11日

國際清算銀行的分析涵蓋了去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外匯儲備在這一時期內下降了大約2850億美元(不過,這其中部分縮水要歸因於以歐元和日元等貨幣計價的外儲估值的下降,這些貨幣在該季度均相對美元下跌)。 閱讀全文

不宜樂觀看待股匯市的非理性繁榮

來源: 工商時報社論 2016年03月08日

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各國股匯市、大宗物資、原料價格也被大肆炒作,葛林斯潘在其「危機、人性以及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一書中指出,為什麼全球計量經濟模型沒有任何一個能預測出金融海嘯的發生,因為經濟預測最困難的就是預測轉折點(turning point)的發生時點,和轉折衝擊的內容與強度,這是計量經濟學的罩門。葛老提出「人性」說,主張經濟行為受人性影響,以致計量經濟模型頓失預測能力。 閱讀全文

中國2月外匯儲備降幅收窄,資本外流放緩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年03月08日

李克強宣布的旨在到把經濟增長速度到2020年保持在6.5%或更高的一整套措施,包括了貨幣供應量目標。貨幣刺激政策通過壓低利率來幫助經濟增長。但是,低利率也使投資一種貨幣的吸引力減小,這可能進一步促使中國的資本外流。 閱讀全文

中國的經濟賭博:刺激增長和調整結構可兩全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年03月07日

金融寬鬆政策意味着更多債務,而目前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及決策者擔心中國經濟的總槓桿已經遠遠超過經濟產出。不斷增加的債務或許會幫助政府實現今年的增長目標6.5%-7%,但代價就是銀行為苦苦掙扎或者實際已經破產的公司提供更多貸款,因此承受更大負擔。該政策還可能淡化領導層的一項承諾,即關閉那些正在生產沒有銷路的工業品的公司。 閱讀全文

中國應啟動新一輪財稅改革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3月07日

從社會對於財稅改革的認識的來看,當前民眾對於通貨膨脹率、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生僻的貨幣金融概念已經不再陌生,而以預算為核心的財政歷來給人的印象是“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清”,雖然一些財稅專傢具有較深的理論造詣,但能夠洞悉中國財政運行的專家為數不多,財稅改革的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的脫節難以迴避。 閱讀全文

分析:中國經濟的願景與信號

來源: BBC中文網 2016年03月06日

一些中國經濟學者稱,中國GDP增速目標最終制定在一個區間傳遞的信息包括:6.5%就是增速的底線,經濟不可以過度失速,突破底線;從股市和匯率等因素看,今年的不確定性比以往更大,制訂目標需要有一定彈性。 閱讀全文

英媒看兩會:經改·軍費·大換屆

來源: BBC中文網 2016年03月04日

隨著中國政協人大兩會的開幕,中共最高層雲集北京,英國主要媒體也開始從不同角度,以多種篇幅聚焦北京,關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數年命運和走勢。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