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公與義新聞

公與義新聞

中共十八大觀察-根治腐敗 化解社會矛盾

來源: 旺報 2012年10月25日

中共十八大即將在11月8日召開。十八大首先要解決經濟層面的問題,即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勢,給出短期與長期的經濟政策,針對當前經濟下行的現狀作出戰略調整。中共最高層目前經過密切調研,最近政策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如更加強調穩增長與降息,但仍須注意不要「開閘放水」,保持結構調整解決產能過剩。 閱讀全文

「一個月有感」的美麗與哀愁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10月25日

光陰似箭,一個月期限倏忽已至,馬總統曾經做出要行政院「一個月要讓民眾有感」的承諾,而今安在哉?或許,我們可以說總統重視民眾感受,課以官僚單位責任,還訂出時程要讓大家「有感」,這是一個美麗的承諾;但衡諸現實,台灣的病症豈是一個月可治療見效?「一個月有感」的政治承諾,終究不能不跳票,這是台灣的哀愁。 閱讀全文

美復甦慢 不能全怪歐巴馬

來源: 經濟日報 2012年10月24日

房市築底反彈、就業機會增速超越適齡勞動人口,美國經濟似乎終於真的在復甦。但這些消息雖好,卻還不夠棒,因為要達成全面就業還有數年之遙,而這一路走來已十分漫長。為什麼經濟頹勢會持續這麼久? 答案是嚴重金融風暴過後通常如此,而且這有強大的證據支持。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經濟團隊拒絕接受這些證據,如果羅姆尼11月勝選,這種否認主義絕非好兆頭。 閱讀全文

拼有感滿月陳冲:設定個別戰略,全面開拓新興市場

來源: 整理自聯合晚報 2012年10月24日

行政院政務會談,討論開拓新興市場政策,面對國際市場萎縮,政府開發新興市場,維持出口動能,將以達到出口比重30%為目標。院長陳冲會中指示,除正規戰外,要進行游擊戰,結合跨部會資源,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國情,設定個別戰略,全力開拓新興市場。 閱讀全文

政府應從四面向協助青年就業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10月23日

青年失業已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經濟最活躍的亞洲也不例外,平均青年失業率是成年人的二.八倍。而根據主計處九月分資料,台灣的青年失業率相對於整體失業率更已達三.一四倍,顯示危機日益迫切。難怪立委李桐豪感嘆女兒會五國語言,近日應徵工作,月薪卻僅二萬元,換算時薪只有一百塊錢。 閱讀全文

彭明輝:全民經濟與富人經濟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0月23日

許多經濟評論開始羨慕起德國和北歐:他們的貧富差距遠比美國小,國債遠比美國低(挪威和瑞典的國債甚至是負的),失業率遠低於美國,經濟成長率高於或接近美國,從全球金融風暴中復甦的速度遠高於美國。 英國的BBC這樣形容德國:「工時比鄰國短,學童上學時間僅鄰國的四分之三,工人不特別勤奮,一點都不像是會在經濟上成功。但德國卻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可以隻手阻擋歐元區的經濟衰退,富裕到足以拯救歐元。」 閱讀全文

全球景氣嚴峻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來源: 經濟日報 2012年10月22日

即使是先進國家也難免顯露保護主義的傾向,常在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間拉鋸。例如,頻頻指責中國的歐巴馬,卻力主從海外遷回美國的企業可減稅20%。高舉反全球化大旗而贏得大選的法國總統歐蘭德,仍不得不藉強化自由貿易實現創造就業的目標。法國企業深受全球化助益,在海外業務比在法國經商的外國企業高出14倍以上。 閱讀全文

專家:陸經濟見底趨穩

來源: 中央社 2012年10月19日

綜合香港媒體報導,星展銀行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梁兆基表示,大陸第3季GDP成長7.4%,符合市場預期,反映大陸經濟已經見底,預料第4季會再加快。他表示,大陸經濟放緩時,通貨膨脹也會相對的下調,證明中央沒有過度推出刺激經濟政策,方向正確,政策取向變得成熟。他說,大陸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要視11月舉行的中共第18屆全國代表大會的結果。 閱讀全文

從雙薪教授談世代剝奪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0月19日

雙薪教授的產生,主要是退休大學教授或政府軍公教人員在領取月退俸後,又轉至私立大學任教,等於領取了兩份薪水。本來,退休人才能繼續貢獻所長,是社會所樂見;但既領了相當優厚的「退休金」,卻又在私立大學出任全薪的全職,形同阻塞了後進入門之路,這未必符合政府照顧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初衷,且扭曲了學界世代交替的機制。 閱讀全文

金磚國家籌建開發銀行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2012年10月19日

前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董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多梅尼科•隆巴爾迪(Domenico Lombardi)表示:“問題在於,這幾個金磚國家是還有足夠多的共同點,來使這家銀行對他們實現目標起到幫助?” “這幾個國家都非常需要基礎設施(投資),也都不滿意世界銀行的貸款政策,所以就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合作。”目前已有跡象表明此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今年8月份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籌備會上,金磚五國一致同意,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應當從市場上籌集資金,不能單純以基金的模式來運作。 閱讀全文

全球化改變資本流動

全球化改變資本流動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2012年10月19日

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拉美經濟學家奧古斯托•德拉托雷(Augusto de la Torre)說:“(開發性金融領域)正在上演一場革命,拉美則是變革最為深刻的地區之一。”這場“革命”在很多方面凸顯出來,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現在拉美這一點上。德拉托雷說,多邊開發性金融如今“只是全球資金洪流中的一個小水滴”。促成這場革命的因素之一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閱讀全文

溫家寶改革最後一槍 陸推收入分配制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10月19日

大陸總理溫家寶十七日正式宣布,年底前將制定以縮小貧富差距為目標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該方案內容將涉及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並控制官商的灰色收入,並朝壟斷性的國有企業開刀,還富於民。這項堪稱溫家寶上台十年最重要改革之一的政策,可望在明年三月人大會上通過,也是溫下台前,發出的改革最後一槍。 閱讀全文

政府別坐視階級問題惡化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0月19日

勞保基金面臨破產危機,行政院長陳冲保證政府會負責。牽涉到那麼多人的基本養老福利,政府當然沒有任何空間可以不負起責任來,否則人民必定會用選票表示憤怒。關鍵是政府打算如何負責。目前勞委會考慮的改革方案,用「吃50年陽春麵還是10年牛肉麵?」來表達,主要精神就是從老一代勞工能得到的保障中挪一些出來,留給以後新一代的勞工使用。 閱讀全文

助產業起飛 張善政:3億元培育300生技人才

來源: 工商時報 2012年10月18日

陳揆昨天下午主持科技會報會議,政委張善政會後轉述,會中通過將原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更名為「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將鑽石拿掉,加強「產業」發展。他說,第一階段98-101年,強化生技基磐建構,第二階段自102-104年的新三年,將創造成功案例。 閱讀全文

堅持了20年的增長預測

堅持了20年的增長預測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2012年10月18日

一個可能存在的情況是,經過三十年接近10%的增長以後,我們對增長已經習以為常了,慢慢忽視了增長的好處,而更加挑剔增長中伴隨的問題。年長一些的人,從五、六、七十年代走過,大多不會忘記當時的艱辛,因而更加珍惜增長帶來的好處,更加擔憂增長停滯、倒退。人們對於增長潛力的巨大關註,或許也是這種珍惜、擔憂的一種表現。 閱讀全文

許嘉棟:台灣銀行競爭力堪憂

許嘉棟:台灣銀行競爭力堪憂

來源: 中央社 2012年10月17日

許嘉棟表示,台灣金融產業比大陸早40年發展,大陸發展初期很多制度、作法都是參考台灣,但大陸從1993年啟動金融整頓與改革,之後發展迅速,一連串的5年發展計劃後,現今全球銀行資產排名前10大中,大陸占6成,國有銀行由技術性破產變成全球最賺錢的金融機構。 他並指出,雖然大陸承認他們的銀行是「人造的美女」,大部份是透過政府輔助,刻畫出來的溫室花朵,還未真正面臨市場真正磨練。但不可忽視的是,大陸部份改革與業務作法已領先台灣,台灣金融業相對競爭優勢在迅速弱化中。 閱讀全文

世行調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至7.7%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2012年10月17日

這份報告涵蓋泰國、緬甸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斐濟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太平洋島國,但未將比較富裕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或韓國列為研究對象。主要得益於中國的快速增長,“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在全球經濟中所占份額已在過去20年裡上升兩倍,從6%升至目前的近18%,這突顯出該地區持續增長對於世界其他經濟體的關鍵重要性,”世行行長金墉(Jim Yong Kim)表示。報告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個月里仍將疲軟,政府出台重大的新刺激計劃的幾率不大。 閱讀全文

賽局理論 要幫歐債解套

賽局理論 要幫歐債解套

來源: 經濟日報 2012年10月16日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兩位著名的賽局理論學者共同獲得,這一少一老的經濟學家,雖未共同研究,但是兩人各自將賽局理論發揚光大,導入個體經濟學研究中,因此獲頒諾貝爾經濟學桂冠。我想,原因也許在於這一次的歐債危機,引發外界深刻反思,傳統經濟學一定在某些地方搞錯了,才會發生像歐債危機這麼大的紕漏,而這一大困境,或許也可以透過羅斯的市場設計,來逐步解決市場失靈。 閱讀全文

別讓台灣淪為第二個希臘

別讓台灣淪為第二個希臘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10月16日

近來有關退休金制的問題引起各界關注;勞保基金最新精算顯示,民國一一六年,勞保基金就要破產了;無獨有偶,退撫基金也可能在民國一一七年要破產,只有公保基金「號稱」還算穩健。事實上台灣的退休金制不僅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存在著不公,在同一世代、不同族群間,也存在著嚴重不公平。政府如不能拿出魄力改革,不僅社會矛盾銳化,更會讓台灣逐漸「希臘化」。 閱讀全文

拔除「痛感政策」,人民才會「有感」

拔除「痛感政策」,人民才會「有感」

來源: 工商時報 2012年10月16日

自馬總統年初勝選連任至今,台灣一直陷在進退兩難的困局,從總統到升斗小民莫不感到惶恐。偏偏政府推出的重大政策,例如油電雙漲、證所稅開徵、最低工資調整,外界都看到總統府、行政院、內閣閣員、同黨立委南轅北轍的意見。政府不斷搖擺,政策形成倉卒且草率,看得人民心驚膽顫,幾乎所有推出的政策,都是讓人民有「痛感」,是雪上加霜的負面政策。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