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國內外新聞

傳統作物耐得住氣候衝擊 花蓮農改場積極向部落取經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2月18日

面對風災、寒害種種極端氣候衝擊,台灣農業戰鬥力可能隱藏在原鄉部落中!花蓮場去年成立的「原住民農業研究室」,積極向部落尋求傳統作物種原,這些長期馴化、經過環境歷練,藏種於部落的原生作物,有望成為極端氣候下糧食安全的解方。 閱讀全文

銀行仍是全球經濟鏈條的薄弱環節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2月18日

更重要的是,慢性需求缺乏綜合徵正在惡化,中國經濟放緩可謂雪上加霜。可以認為不太可能發生金融危機,但之前市場中的欣喜情緒已經消失。一種可能的回答是,對中國的欣喜之情已經結束。然而,更好的答案是高收入經濟體尚未從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元區危機中恢復過來,正如超低利率所表明的那樣。 閱讀全文

中國應對高杠桿:一場剛剛開始的戰爭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2月18日

為應對全球危機帶來的影響、維持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在2008年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刺激措施。自此,政府、企業和家庭紛紛舉債,將中國債務總量從2007年的7.4萬億元推升近三倍,達到2014年的28萬億元左右。同期,債務/GDP之比從158%躍升至282%。如果刨除金融機構借貸,則債務與GDP比率從134%升至217%。雖然中國人均GDP僅是美國的20%,但債務總水平已經與美國並駕齊驅。 閱讀全文

出口連12黑 需要經貿新戰略

來源: 工商時報社論 2016年02月18日

依財政部統計處公佈進出口統計,1月份我國出口2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少13%,已連12個月負成長,且持續8個月雙位數衰退,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長衰退紀錄,也證明主計總處原本預估今年第1季出口減幅可望縮小至4.1%,顯然過於樂觀。對此現象,我們應該認清國際經濟發展格局的轉變與大陸「供給側改革」政策帶來的衝擊,也必須關注台灣產業競爭力衰落的結構性問題,進而思考提振台灣出口競爭力應有的經貿戰略。 閱讀全文

人民幣實力

來源: 日經中文網 2016年02月17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SDR貨幣籃子構成貨幣必須是「可自由利用的貨幣」,提出了外匯交易、用作儲備貨幣等必要條件。還有人指出,此次又加上了在貿易金融和國際結算中的利用等新條件,表明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將人民幣納入SDR。 閱讀全文

日本經濟再度負增長,安倍經濟學受打擊

來源: 紐約時報 2016年02月17日

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已在最近三季里第二度負增長,幅度也較私營部門大多數的經濟師預測的更大。彭博社(Bloomberg)早先徵詢的經濟師估計的萎縮幅度,平均落在0.8%。 閱讀全文

防災型都更是用來防災嗎

來源: 蘋果日報 2016年02月17日

日前一場震央位於士林的罕見芮氏規模4.0地震,加上發生於凌晨,引起不小的恐慌。內政部因此又再次強調台北市有6.6萬棟老房抗震能力不足,藉機再度拋出「防災型都更」。 閱讀全文

外儲減少是否造成國民財富損失

來源: 余永定,FT中文網 2016年02月16日

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迅速下降。最近幾個月以來又有加快的趨勢。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中國過去三十年來通過“雙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特別是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者。 閱讀全文

美國主辦峰會,拉攏東盟與中國抗衡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年02月15日

「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已經損害了其和平崛起的自我描述,增長了人們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圖的新懷疑,」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斯考克羅夫特集團(Scowcroft Group)合伙人兼中國問題專家凱文·G·尼勒爾(Kevin G. Nealer)說。「美國在該地區與其關係最糟國家的關係,也要比中國在該地區的最好關係更健康、更有效,美國對該地區的深層和穩定投資,已經在東盟創造了合作的習慣和共同的目標,而這單靠貿易是做不到的。」 閱讀全文

新政府的兩岸課題

來源: 蘇起,聯合報 2016年02月15日

蔡英文政府現在必須重新面對這個根本課題。幾十年前兩岸爭的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位。現在則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與「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之爭。如空談「求同存異」,卻不去尋找或找不到雙方「同」之所在,恐怕很難坐下來對話,並處理其他問題。以目前兩岸關係交織之密,牽涉人數之多、得失之重大,我們同樣很難想像它如陷入失序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閱讀全文

朴槿惠打給習近平的電話

來源: 郭崇倫,聯合報 2016年02月15日

韓國總統朴槿惠上任以來,一直致力與北京建立更密切關係,她與習近平見面次數比與任何其他外國領導人都頻繁。去年北京大閱兵,朴槿惠還站在習近平身邊觀禮。但自從一月初北韓核試,所謂熱線與私交不過爾爾後,朴槿惠一再嘗試敦促北京行動,卻連與習近平都通不上電話,韓國朝野譁然。 閱讀全文

防災型都更是對症下藥?還是望梅止渴?

防災型都更是對症下藥?還是望梅止渴?

來源: udn專欄 2016年02月15日

在台南地震尚在救災之際,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就對媒體宣布,將在一個月內公布「台北市都更戰略方案」。根據媒體報導,柯文哲市長指出有很多人看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倡防震型都更的演講,如果六級地震發生在台北市,那的確是大問題,所以北市府的都更,必須用更大決心來執行。 閱讀全文

民意趨向是TPP的必修課

來源: 徐遵慈,中國時報 2016年02月05日

TPP歷經7年的談判,但目前12個參與國國內或多或少均面對反對或質疑的聲音,未來更有可能出現政府改變立場或民意轉向的風險。此在在顯示,民主國家的政府如欲推動參與國際經貿協定,如複雜、嚴格、高標準的TPP者,不僅必須在整體層面,力求獲得社會共識與廣泛的支持;在個別領域或分眾層面,更應精準地進行不同產業別、議題別的影響評估與分析,以及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對話及研擬因應或配套措施。 閱讀全文

新執政團隊要有新經濟思維

來源: 中國時報社論 2016年02月05日

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核心就是「堆柴火理論」,她幾次闡述:「產業政策就像是柴火,如果一根一根拿出來燒,熱量有限、無法有足夠的熱量;如果把柴火堆好了再燒,就可燒得很旺、而且持久。」據此,其財經團隊提出了「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未來將會在北中南打造綠能、國防、生醫、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等5個重要的產業創新生態系,讓它發揮堆柴火效果,將台灣的寒流趕出台灣。 閱讀全文

全球減碳推100%再生能源發電 台灣目前僅2.9%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6年02月04日

甫結束的巴黎氣候峰會,確立2020年後的全球減碳目標,195個參與國家均同意《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在2100年前努力,讓全球平均溫度不再上升超過攝氏2度C,但台灣能源政策卻不明朗,目前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僅2.9%,並持續對石化業進行補貼,日前才剛被看守德國點名「減碳政策非常差」。 閱讀全文

水污重金屬總量管制 桃園新街溪、埔心溪流域率先實施

水污重金屬總量管制 桃園新街溪、埔心溪流域率先實施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2月03日

看見因灌排不分造成因事業廢水而遭受污染的農地,令人痛心。然而,光抓個案仍無法遏止問題,需從源頭管理。桃園的新街溪、埔心溪,即成為水污總量管制的全國首例,其流域面積包含龍潭、平鎮、中壢、大園、蘆竹等區域達1萬公頃。此外,彰化縣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程序,台中市也展開研商。環署更透露,高雄市、新北市也可望陸續加入。 閱讀全文

國會改革要貫徹轉型正義

來源: 林濁水,自由評論網 2016年02月02日

我國的國會之亂既然源於體制上威權遺留、民主化過程的權宜、民粹體制三大亂源,那麼扣緊當前時代意義的國會改革,其核心精神毫無疑問的便是貫徹轉型正義。只有透過轉型正義精神的貫徹,揚棄來自三大亂源的怪異殘留,國會才可能真正的脫胎換骨,成為「正常國家的國會」。可惜這樣的精神在既有的各黨團方案中仍然不見其彰顯。 閱讀全文

海岸管理更完備 《海岸法》五子法將實施

海岸管理更完備 《海岸法》五子法將實施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2月02日

為實際執行已於去(104)年2月4日公布的《海岸管理法》母法,內政部於1月28日全數完成「海岸管理法施行細則」等五項子法草案的訂定並通過,明確規範海岸地區利用管理機制,並保障受損民眾的權益,預計於今(105)年2月4日前發布施行。 閱讀全文

世界應該“戒掉”貨幣刺激之癮

來源: 前世行行長 羅伯特•佐利克 2016年02月01日

2016年最重要的問題是,各國是否會勇敢地推行關鍵結構性改革。對於中國和很多其他新興市場而言,這些改革是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之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需要射出他的“第三隻箭”,包括引入競爭、加強公司治理以及鼓勵更多女性就業。對於歐元區而言,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工作和投資激勵以及更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至關重要。對於美國而言,問題是公眾是否會選出將攜手重燃私營部門活力的總統和國會。 閱讀全文

中國資本外流規模創紀錄有何影響?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6年02月01日

中國10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以及依然龐大的外匯儲備意味着,這種資本外流儘管存在風險,但短期內不會在中國引發危機。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中國減少的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比全球任何一家央行的外匯儲備總量都要多,只有日本、瑞士和沙特除外。單從數字上說,中國的資本外流規模居全球之首,但其他國家的資本外流與經濟規模之比卻比更高。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