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國內外新聞

財部打囤房 擬課「買房稅」

來源: 經濟日報 2013年08月20日

財政部公布奢侈稅報告,全國超過66萬人持有三棟以上房屋,顯示「囤房現象嚴重」。財政部傾向,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未來除了打炒房,也要打「囤房」。名下持有三屋以上的多屋族,財政部不排除選擇在奢侈稅、印花稅或契稅上,對多屋族課徵「買房稅」。 閱讀全文

財長:奢侈稅 每二年滾動式檢討

來源: 經濟日報 2013年08月20日

外界對奢侈稅應設落日期限的建議,財政部長張盛和昨(19)日明確表示,反對奢侈稅設落日期限。他說,只有在房市穩定沒有投機、年輕首購族買得起房子時,奢侈稅再考慮退場;在此之前,每二年滾動式檢討,維持課稅機制較為妥適。財政部昨天召開奢侈稅座談會,張盛和昨晚表示,產官學界的意見他都很清楚,「我心中已有譜」,審慎研議後將提出修法草案,但目前沒有預設立場、也沒有時間表。 閱讀全文

社論-台灣何以充斥失落感與憤世嫉俗?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8月20日

民眾可以做的,或許是從自身做起,盡量避免用負面語言引發負面對應,盡量減少用政治顏色來分別敵我,盡量還原自己對民主、自由、人道等價值的原色信仰,盡可能追求超乎藍綠的客觀價值。無論如何,要一點一滴找回中間地帶,切勿再陷入集體憤世嫉俗的悲情,那是我們在前一波民主化已經切身體驗過的一課。 閱讀全文

研究:智慧型手機比冰箱還耗電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19日

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看似是種用電量不高的科技產品,事實上卻不然。研究發現,現代人不離身的iPhone,竟比一般家庭使用的中型電冰箱還要耗電。 閱讀全文

由智庫取才 上任前已有經驗

來源: 中國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據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全球共有5000多家智庫,其中美國有1777家,這些智庫成為政府的人才養成庫,當然,政府官員下台後,這些智庫也提供他們新的舞台。 閱讀全文

歐元區 面臨「嬰兒衰退」

來源: 經濟日報 2013年08月19日

上周歐元區接連公布優於預期的經濟數字,最振奮人心的是葡萄牙第2季經濟成長1.1%。英國衛報指出,葡萄牙等高失業國家雖擺脫2008年來的經濟衰退,卻面臨歐盟統計局所預警的「嬰兒衰退」(baby recesseion)。 閱讀全文

103年總預算 歲入4年新低

來源: 工商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周四(22日)行政院會拍板,其中,歲入面負成長0.1%,創4年新低,主因稅課收入負成長0.7%所致,其中證交稅收871億元,較今年大減93億元、負成長9.6%。 閱讀全文

異動頻繁 政策難延續 劉憶如:無財經戰略 空轉13年

來源: 中國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前經建會主委、財政部長劉憶如接受訪問時表示,財經閣員異動頻繁,可能導致政策延續性不足,這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她反問,「每任財經首長推動的政策都不一樣,政府施政中心思想是什麼?國家經濟戰略又是什麼?」 閱讀全文

滿朝路人甲 馬政府最大危機

來源: 中國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不論職位高低,普遍有路人甲心態,冷眼旁觀,卻不主動參與!」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日前如此評論內閣運作機制,言辭雖辛辣卻也點出馬政府最大罩門,就出在治理危機。當第一流人才不願進入政府,政府團隊要如何做出正確決策、帶領國家前進?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大問題。 閱讀全文

內政部:《土徵條例》非惡法

來源: 中國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內政部昨天發布新聞稿,強調去年1月修正公布的《土地徵收條例》,已將民間團體建議納入,包括保護優良農地、召開二次以上公聽會、針對中低收入戶訂定安置計畫、於徵收區內規劃農業區配售等,均納入土地徵收條例中明文規範,已充分保障民眾權益,絕非惡法。 閱讀全文

2012年原始貧富差距 史上第五高

來源: 東森新聞 2013年08月16日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國民所得統計,101年所得最高及最低20%家庭,貧富差距6.13倍,較100年略減0.04倍,為史上第六高水準,若不計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倍數為7.70倍,較100年微減0.05倍,為史上第五高,顯示政府致力縮短貧富差距還有努力的空間。 閱讀全文

窮政府擺闊 8年稅損441億

來源: 工商時報 2013年08月16日

近年前五大租稅改革主要增減項目 民國101年度,我國賦稅負擔率12.8%已是全球最低,此係政府近年大肆減稅使然。 閱讀全文

水資源短缺的潛在威脅

來源: Worldwatch Institute 2013年08月16日

約1.2億人,幾乎五分之一的世界活在身體上缺水的地區,而另外1.6億的人面臨經濟上的缺水。這種情況預期將惡化,因人口增長,氣候變遷,投資和管理不足,以及能使用水資源的人無效率的使用現有之資源。據估計,到2025年,全面1.8億人生活在絕對缺水的國家或地區,幾乎世界上一半的人,都將活在水資源的壓力下。 閱讀全文

假如新加坡能搬來台灣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8月15日

雖只是個蕞爾小島,天然良港之外,幾無任何資源,新加坡絕對是舉世矚目的明星。除了年年在各種國際競爭力評比之中名列前茅,勇冠歐美先進國家,新加坡的每人所得是台灣的兩倍半以上,若與地理條件簡直如出一轍的高雄相比,更高達三倍,最讓我們的人民豔羨不已。 閱讀全文

讓流域的“生命”得到充分尊重

來源: 人民網 2013年08月15日

7月初,廣西賀州市發生水體鎘、鉈等重金屬污染。經濟增長的成績,在環境事件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保護生態環境,應從何處著手?建設美麗中國,應以何者為先?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為新時期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孟偉長期從事環境科學研究,我們特地約請他就相關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閱讀全文

開挖茄萣濕地 黑面琵鷺受威脅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15日

有著長長的嘴、黑臉特徵的黑面琵鷺,每年10月從西伯利亞飛來台灣過冬。去年統計,黑面琵鷺數量達到1,628隻,其中台灣發現的數量就佔了6成。黑面琵鷺夜棲地之一的高雄茄萣濕地,由於30年前規劃的「興達港」開發案,將從茄萣濕地從中一分為二,開出一條1-4號道路。環團呼籲高雄市長陳菊,不要因為「黃色小鴨來了,黑面琵鷺就走了」。 閱讀全文

水保法大鬆綁 環團憂飲水安全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8月15日

農委會「水保法」修正案擬大幅限縮特定水土保持區,將原本應畫設的水庫集水區「全區」,縮為較常受災的「須特別保護者」。環保團體擔心水源開發大鬆綁,財團開發汙染飲用水質、造成土石崩塌。 閱讀全文

新的移動倫理──《不開車,在路上》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3年08月14日

親身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的體驗報導,加上深入的訪談與文本資料分析,《不開車,在路上》探究了紐約、巴黎、東京、哥本哈根等十餘個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與城市發展的內幕故事。讀者彷彿穿過時光隧道、遊走城市、想像未來,想像一個可以便利、便宜又永續地移動的都市未來。作者格雷斯哥有明確的價值立場,書名就告訴我們要從汽車中解放,以拯救我們的都市與我們自己。中文書名:《不開車,在路上:一個通勤族的全球都會觀察》則相對沒有那麼激進。 閱讀全文

中國和印度建築水壩"搶水" 將喜馬拉雅山陷入生態危險之中

中國和印度建築水壩"搶水" 將喜馬拉雅山陷入生態危險之中

來源: The Guardian 2013年08月13日

超過400項在山區的水力發電計畫, 對環境是一場災難! 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巴基斯坦正在喜馬拉雅山從事一個巨大的“搶水”,因為他們尋求新的電力來源強化本國經濟。總計這些國家有400多個水壩計畫,如果建成,合共提供超過16萬兆瓦的電力 。 閱讀全文

只有關冷氣 才救得了北極熊?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13日

過去幾天內,有幾則新聞相信讀者一定有印象:首先是夏季高溫迭創紀錄,在熱浪席捲歐美之時,台灣也正經歷一個酷熱的夏日。父親節當天,台北市中午時的氣溫來到39.3度,創下百年新高。另一則新聞則是在挪威發現餓死的北極熊,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導致北極熊必須踏上數百公里的旅程覓食,而這隻北極熊被發現時全身已無脂肪,僅剩皮包骨。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