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台灣新聞
抗暖化溼地不可少 研究:CO2濃度愈高 溼地植物固碳能力更強
國際團隊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溼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隨著提高,可比現階段多吸收32%的碳。二氧化碳的濃度今年已突破400 ppm大關,這項溼地固碳能力新發現,成為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希望。 閱讀全文
另一種風機距離規範的思考
近期因苑裡反風機抗爭事件,到底陸域風車應該離民宅多遠,引起大家關注與討論,並開始有了世界各國minimum setback distances(姑且稱之為「最小允許距離」)的數據散布。有謂應制定「固定距離」,也有謂應制定「比例距離」;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學界少有對這些國外所謂「最小允許距離」內涵為何、此距離的判斷依何而來、是否完全屬於實證的科學範疇,以及風機對人體身心影響之因果關係等可能已涉及感知層面的問題,有相關的討論。 閱讀全文
最先進也最落後? 尼泊爾在氣候變遷下的有機農業
在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和挪威政府等組織的“喜馬拉雅氣候變化適應計畫”(HICAP)的支援下,中外對話特約記者孟斯來到尼泊爾的山村。更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機農業正在萌芽,但在這樣一個貧窮國家,這種轉變面臨許多挑戰。 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贏了
人類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當前切實存在的氣候變化風險發展——這是我在前些天的專欄文章中給出的結論。從人們對這篇文章的回應中,我看不到任何能夠動搖這一結論的東西,要說有什麽的話,那也是些印證這一結論的東西。以國際社會在這件事上的不作為來評判,可以說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已經贏了。如此一來,這些人的不平感就顯得更加不可思議。對我們其他人來說,依然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還能做點什麽——如果能做,到底應該做點什麽? 閱讀全文
如何解決城市能源供應難題?
根據得到發達政府支持的國際能源署(IEA)數據,城市養育了全球約一半的人口,卻消耗了占全球使用量60%的能源。 閱讀全文
尋找氣候政策新思路
傳統的氣候政策有什麽弊病?從過去到現在,氣候談判的主要思路均致在於監管消費者或排放者,無論是通過配額、碳排放稅還是“限額與交易”(cap-and-trade)機制——比如幾天前歐洲議會投票支持的歐盟(EU)項目。 閱讀全文
樂見中美帶頭應對氣候變化
對抗氣候變暖的鬥爭可能終於迎來了轉機。上周美國和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將降低重型車輛和燃煤發電廠的碳排放。就在不到一個月前,這兩個世界最大的排放國還達成協議,將逐步停止使用氫氟碳化物,這種溫室氣體比碳對地球大氣的危害更大。 閱讀全文
中美聯合公佈碳減排計劃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污染國,中國和美國起草了包含五個部分的碳減排計劃,承諾將提高重型車輛的燃油效率,並採取更多措施限制燃煤電廠的產出。 閱讀全文
即時示警 台灣防災地圖上線
Google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正式啟用。莫拉克風災發生時,災區資訊全仰賴民眾架設的網站,外界才得知災區狀況。當時外界呼籲政府應當建置一張台灣防災地圖。Google10日召開記者會宣布,以後遇到颱風、土石流、豪大雨、淹水、河水暴漲等天然災害,透過Google搜尋引擎或Google地圖,就能得知目前最新災害狀況。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之太熱了
今年6月全台氣溫異常飆高,台北、新竹及嘉義3個氣象站,都打破設站以來最高月均溫的紀錄。台北氣象站6月均溫29.2度,是設站117年來的最高,真是「太熱了」。雖說有短時的、局部的氣象因素,但這種破百年紀錄事件,應有其由。 閱讀全文
美麗灣開發案 台東縣准復工、法院判停工
爭議多年兩度停工的台東美麗灣開發案,台東縣府三月間核准美麗灣渡假村復工,居民不服向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提告,要求行政訴訟終結前不得復工,法院認為居民主張有理,昨裁定不得復工。 閱讀全文
產發至上、土徵無敵?
蘇力颱風襲台警戒,內政部長李鴻源再度重申國土規劃重要性,因為過度的國土開發導台灣留不住水又深受水災之苦,呼籲國土規劃藍圖應與台灣災害潛勢圖結合,以達到治本的目標。 閱讀全文
徵收魔爪伸崎頂 瓜田良土不保
同樣位於苗栗的崎頂沙丘農地,從日據時代開始,世代辛勞耕作,同樣面臨土地徵收及不當開發。崎頂自救會會長謝文崇說:「灣寶西瓜節是歡喜登場,崎頂西瓜節是沈重開幕。」他表示,崎頂就在灣寶旁邊,灣寶非常幸運,免於被徵收。 閱讀全文
再生能源發電 2016超越天然氣
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推動下,再生能源2016年將超越天然氣,成為僅次於燃煤發電的第二大發電來源。另外,為減輕溫室氣體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世界銀行計劃限制對燃煤發電建案的貸款。 閱讀全文
集水區整治尚且不及,豈可鬆手?
行政院院會最近通過「水土保持法」修正草案,對水庫集水區除少數「特定水土保持區」外,其餘的開發案將鬆綁。同日,環保署也隨即表示水庫將分類分級,對特定開發行為的環評鬆綁。行政院官員不諱言,為了促進發展、救低迷的經濟,將檢討環評實施對象,予以鬆綁。我們要提醒,這是殺雞取卵、貽害子孫的政策,務必要三思。 閱讀全文
沒有大破的環資部,流域管理仍是夢
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是支離破碎的!台灣河川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水利署,業務包括水政、水利、灌溉、排水以及防洪等等;河川與其他水體的水質是否被污染則是由環保署負責;河川上游集水區的治理與森林保育屬於農委會林務局職權;涵養水源、淨化水質並能吸收與儲存洪水的內陸與沿海溼地,又是交由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管理。 閱讀全文
能源革命 核低碳的全球永續能源展望
當面對核電爭議之際,國內相關學者均常引用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全球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來說明核電在能源結構中的角色。然其卻忽略國際上針對能源系統如何面對氣候變遷以及化石燃料枯竭的議題,有諸多不同觀點的分析報告,特別是國際大型的環境團體,均會與智庫單位合作,提出更具有環境效益的未來發展路徑。 閱讀全文
永續發展重要政策 總統盼逐步達目標
馬英九總統今天(18日)出席「Green Together台灣永續峰會」時表示,政府非常重視永續發展,不但設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具體規劃永續發展行動方案。 閱讀全文
中國政府整治空氣污染
為了整治空氣污染,中國國務院上周五提出十大措施。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6月9日的《對抗空氣污染的大爆炸措施》(Big Bang Measures to Fight Air Pollution)報告中寫道 閱讀全文
奮鬥18年 濕地法要三讀了
濕地常被譽為「大地之腎」,對於農漁生產、鳥類棲息、生物繁衍、水源提供、水質淨化、洪水調節、觀光休閒和研究教育等都具有重要功能。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