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台灣新聞
世界經濟論壇下週展開 聚焦永續 籲終結化石燃料
2020年第5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在1月21日於瑞士達沃斯展開,主題是「團結打造永續世界」(Stakeholders for a Cohe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呼籲企業提升氣候行動的積極度。會議為期四天,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與會者。
閱讀全文
高雄國土計畫「農地工廠」進入審議委員會階段
針對都市計畫農業區的「零星未登記工廠」,經濟部已協同內政部新訂「特定工廠專用區審議規範」,研議放寬申請變更使用之土地規模,通過後,將不受限於現行「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使用審議規範」須3公頃以上,才可以辦理用地變更的限制。
閱讀全文
商業規模風場如何落成—專訪海洋風場總監Ulrik Lange
2019年的最後一天,台灣首座商業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正式邁向商業運轉,無論是對往後5年共5.5GW的風場計畫,或是2025之後的10GW計畫,這都是一個新時代的里程碑。
閱讀全文
澳洲野火釀生態浩劫 近5億隻動物喪命
澳大利亞森林野火肆虐,從去年9月持續至今,燒毁面積相當於丹麥,已經造成24人死亡。科學家預估,全國可能有數十億動物葬身火海,生態系統在數十年內都無法恢復。
閱讀全文
防災學者:2020台灣正式進入「氣候緊急」新紀元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2日強調從今年2020開始,台灣正式「氣候緊急」狀態,政府應整合防災機制,以及針對現有防災法令做調整及訂定各階段的減碳方案,否則20年之後氣候帶來的影響,將無從應對。
閱讀全文
2019年重大環境新聞回顧:修正與不斷前行的一年
在2019年,台灣在環境議題上還有許多未竟之事,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與異常,也替我們的未來埋下不同命運的伏筆。《環境資訊中心》根據議題影響性,以台灣和全球為尺度,篩選出2019年十則重大環境事件和讀者分享。
閱讀全文
台灣農地往哪去 縣市國土計畫是增加保護或加速開發?
農地工廠合法化後,爭議並未平息,國土計畫成為各方寄望的工具,重整台灣農地使用的秩序。但是縣市推動國土計畫,究竟是增加保護或加速開發?成為值得關心的課題。
閱讀全文
COP25氣候峰會失敗的關鍵:巴黎協定第六條
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5),在延長兩天兩夜的討論、將近44小時,終於在馬德里時間的15日晚上9點落幕,成為25年來耗時最久的一次締約方大會。
閱讀全文
減碳目標在哪裡?總統候選人氣候政見比一比
總統候選人的政見包含各種面向,能源及環境議題卻淪為口號及願景,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迫在眉睫,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且看2020總統選舉各候選人的回應,我們需要更明確的能源治理政策。
閱讀全文
聯合國氣候大會:市場機制未達共識 成果力度有限
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磋商陷入僵局,因各國對減碳標準的歧見未解,未能獲得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加上歐盟一項更遠大的減少化石燃料排放計畫延宕,也讓此次會談陷入困境。
閱讀全文
工程會、國發會達共識 重大公共建設 將擬上位計畫
總統大選前夕,政府推出高鐵兩大延伸案,一是南延屏東,一是東延宜蘭,引發「撒幣」爭議,工程會主委吳澤成表示,已與國發會研議今後各項重大公共建設應根據國土規劃觀念,擬定「上位計畫」,尤其環島高快速鐵路、都會捷運路網二大交通建設,才不會讓動輒百億、甚至上千億元的重大建設,「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閱讀全文
全球氣候風險持續攀升 最新排名出爐:日本第一 台灣排第75
嚴重的熱浪、乾旱和水患等極端氣候事件,不只對貧窮和脆弱國家帶來嚴重的問題,對富裕國家帶來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閱讀全文
中火燃煤超量遭重罰300萬 盧秀燕:不排除撤照
台中市長盧秀燕今(3)日宣布,中火到11月底的燃煤使用量已超過全年許可量,決定開罰新台幣300萬元,要求10天內改善,否則按次開罰,不排除撤銷1到2張操作許可證。
閱讀全文
工研院5技術 助再生能源發展
台灣訂出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為了讓再生能源併網後能夠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發展,需透過智慧電網、儲能系統、需量反應等機制來共同努力。
閱讀全文
聯合國:全球溫室氣排創新高 恐帶來毀滅性後果
根據聯合國11月26日發布的報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去年創新高,且若各國不採取必要行動,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將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門檻攝氏1.5度的2倍以上,達攝氏3.2度。
閱讀全文
「十四五」編制啟動 能源、氣候政策的重大變革整理
五年規劃是中國的最高級別的政策藍圖,也被視為在影響全球可持續性方面「世界最重要的文件之一」。這一制度始於1953年,如今正在制訂是第14個五年規劃(2021-2025)。與之前一樣,「十四五」規劃將在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等一整套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指明中國的發展路徑。
閱讀全文
能源論壇/曾文生:能源自主 經濟添動能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日表示,過去台灣能源進口總值占GDP比重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如果把這些能源花費變成台灣國內生產,是非常值得發展的領域,除了透過科學潔淨方式滿足能源需求,也將成為經濟成長的動能。
閱讀全文
許添財談高齡化經濟成長新動力及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理念起源於日本。因有見於城鎮結構的崩解將使日本無法抵擋人口減少的洪流,乃思「產、地、人」三位一體,透過創新作為,結合基礎建設、地方特色、現代智慧科技、新商業模式與文化創意,讓年輕人回流,或引進新人口與新投資,創造就業,重建地方經濟發展創新生態系。
閱讀全文
離岸風電 擬躉購、競標並行
總統蔡英文宣布未來十年讓離岸風電推動目標成長約三倍,至2035年再增加10GW裝置容量,總額度達15.7GW。經濟部規劃2026至2030年作為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第一期,2031至2035年為第二期,分二期各釋出5GW裝置容量,每年釋出1GW,不排除躉購及競標雙軌並行。
閱讀全文
能源轉型無成 台大風險中心倡組氣候行動內閣
面對氣候變遷、國際減碳壓力,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發表長期能源轉型報告,批評執政黨3年來對能源轉型提不出長期完整對策,要求應由行政院成立氣候行動內閣,整合各部門產節電政策,再由總統府籌組行動委員會,提出2050年長期能源轉型策略。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