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水水台灣新聞

水水台灣新聞

《國土法》給問嗎? 21子法爭點與門道大解密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5月18日

《國土計畫法》5月1日正式施行,法案重要內涵「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將在六年間陸續完成。但「魔鬼藏在細節」中,法案無詳載細部規劃、法規命令,則在內政部所訂的21部子法中,這正是左右《國土法》能否發揮管制功能的關鍵。 自今年5月1日起至2019年底,21部子法將陸續公告施行,部分子法會事前召開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 閱讀全文

未雨綢繆 專家倡情境式防災模擬

未雨綢繆 專家倡情境式防災模擬

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6年05月10日

0206震災再度引起各界對災防、都更的重視。前國家災害防救中心主任陳亮全昨建議,政府應運用情境導向,模擬實際災損狀況,作為災防政策依據;他也說,公部門一定會憂心公布後會造成房地產下跌等後遺症,但比起沒目標的做,有方向的政策才可有效降低死傷。 閱讀全文

《國土計畫法》上路落實國土規畫 學者:應建立整合機制

《國土計畫法》上路落實國土規畫 學者:應建立整合機制

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6年05月04日

《國土計畫法》5月1日上路,學者專家建議行政院盡速建立協調整合機制,同時盤點及公開相關圖資,並就原本採取的「開發許可」制度轉為「使用許可」以及國土功能分區劃設等廣為宣導,以落實國土計畫。 閱讀全文

日防災標準再進化 為9.1南海海槽「最強震」做足準備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26日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日本史上最大的9.0 地震。面對從未發生經歷過的災害,日本不再以「過去這裡曾發生幾級地震」作為防災標準,將假想敵設定為「可能發生的最大災害」,具體目標就是南海海槽大地震。 閱讀全文

迎接再生能源 我們需要更彈性的電力系統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19日

再生能源乾淨環保、成本低廉,但不穩定的發電量,使再生能源被缺乏彈性的舊有電力系統排拒在外。為了迎接再生能源潮流,如何才能使電力系統更加具有彈性,而令人在意的系統更新代價又是如何呢? 閱讀全文

第二波新內閣名單確定 李應元掌環保署、詹順貴任副手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13日

新政府對於環境是否能有更友善、永續的政策走向?自2016大選後便是民間團體關注焦點,隨著520上任時間逼近,內閣任命成為風向指標。準閣揆林全於7日公佈第一波內閣人選,今(12日)則公佈第二波名單,確定環保署長由現任不分區立委李應元擔任,副署長為環境律師詹順貴;農委會主委為前屏東縣長曹啟鴻,副主委為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 閱讀全文

巴拿馬文件 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

巴拿馬文件 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11日

巴拿馬文件震撼全球,不僅揭露權貴階級藉由境外空殼公司避稅的醜聞,也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一些石油或天然氣等能源產業的獲益者,他們不僅坐享環境成本外部化的豐厚收益,更不願意繳納這些收益的合理稅賦,損害國家財政,也影響了國家藉由預算分配來收拾汙染殘局的能力──這些錢,可能是用於環境整治、或是用於補償開發行為的受害者與弱勢在地產業、或是用於改善脆弱地區和弱勢者應對汙染排放後果的能力,提升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閱讀全文

濕地養殖爭議 黑面琵鷺與漁民搶地?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6年04月07日

日前台南市議員陳朝來和700名台南七股、將軍漁民抗議內政部罔顧漁民權益,逕自將6698公頃土地劃為重要濕地,激烈警民衝突,議員痛批「鳥比人重要」,認為《濕地保育法》(簡稱《濕地法》)罔顧漁民權益,但這些溼地範圍幾乎全為公有地,也是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與覓食區,漁民在公有地上進行養殖行為是否合法?如何落實濕地法,又能確保漁民權益? 閱讀全文

邱文彥:海污應變 需要專業與整合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01日

在立法院抨擊下,環保署長魏國彥擬辭職,以示對「德翔台北」貨輪擱淺漏油事件負責。筆者曾任職該署,長期關心海岸保育與海污防治,也全程全權處理同一地點「晨曦輪」擱淺與清污工作,深知每一次海污事件狀況與應變不盡相同,難以一概而論。然事件迄今,已損失一架直升機,並造成二死三傷慘劇,外界批評環署不作為,恐有欠公允。 閱讀全文

燃煤舊世代走入歷史 蘇格蘭最老火電廠也熄燈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30日

蘇格蘭上週關閉境內最大的燃煤電廠朗格尼特(Longannet power station)發電廠。該電廠在工業革命中扮演要角,是英國最大的燃煤發電廠,興建規模也是當年全歐境內最大。 閱讀全文

北海岸生態浩劫再起 直擊「德翔台北」擱淺油污事件

北海岸生態浩劫再起 直擊「德翔台北」擱淺油污事件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29日

「德翔台北」輪10日擱淺於石門外海,24日上午11點多船身因連日被海浪衝擊所出現的裂痕擴大,至晚間斷裂,9點50分確定燃料重油外洩,加上隨時有翻覆之虞,油品一旦外洩將造成重大海洋污染,有毒物質流入海恐要花三個月以上時間清除,環境得花三年以上才能修復,影響地方觀光、漁民漁業,情況一度危急;現岸際油污範圍從岸邊200公尺擴大到近2公里(自啡木屋綿延至和昇會館)。 閱讀全文

土壤液化不是最壞 專家說這個更可怕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6年03月25日

許多民眾擔心土壤液化讓房屋倒塌,不過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黃俊鴻表示,土壤液化不會造成樑柱、結構體直接斷裂,最該注意的反而是油管、瓦斯管破裂,造成的二次災害,日本新潟地震時,土壤液化導致油槽破裂,大火延燒12天,造成上千人受災,高雄市是台灣最有可能全面性土壤液化的區域,地下管線又多,中油等石化業者,應該評估管線所在區的地質狀況。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讓電廠「沒水喝」 威脅全球發電量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22日

氣候變遷對河流和溪流的衝擊,可能大幅降低全球電廠的發電量。一項新研究指出,在2040至2069年間,缺水可能導致全球逾60%發電廠的產能降低。研究呼籲應提高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的努力,以維繫未來能源的安全。 閱讀全文

【南台強震】八縣市土壤液化潛勢圖 今上網公布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18日

你家有發生土壤液化的危險嗎?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八縣市的土壤液化潛勢區今天中午起上線,民眾只要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再點擊右側《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或使用TOGS)即可查詢。圖上的紅色區塊代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發生強烈地震時,可能會受到中度至嚴重影響。 閱讀全文

國土法,給問嗎?地政學者戴秀雄來解答(二):公民力量決定國土未來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16日

台灣國土的最高指導原則,延宕23年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2015年終於完成立法。《國土法》將成為引領台灣土地良好規劃的根本?還是成為空有其表的規劃?這其中,「公民參與」扮演著重要角色。 閱讀全文

高雄工業城轉型綠能關鍵? 台日共尋「氫經濟」發展利基

高雄工業城轉型綠能關鍵? 台日共尋「氫經濟」發展利基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08日

工業城市高雄面臨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的呼聲下,「氫能」是否成為未來的關鍵產業?5日由立委趙天麟辦公室主辦的「氫能城市論壇」在高雄登場,邀請全球領先推動氫能經濟的日本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及國內產官學界一起探討高雄發展氫能產業的可能。 閱讀全文

20世紀海面上升最快 研究:人為暖化是禍首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02日

過去280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快了好幾倍。新研究證實,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為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原因,且到了2100年海平面可能會上升131公分 閱讀全文

別再浪費水資源!台北市3月1日起水費調漲,漲幅近三成

別再浪費水資源!台北市3月1日起水費調漲,漲幅近三成

來源: 風傳媒 2016年02月29日

台北市水價3月1日起將調漲,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表示,調整後水價每度平均單價為新台幣11.56元(含稅12.14元),調幅28.16%,但6成平均每月用水量20度以下者不調,共有94.1萬戶,單價維持不變為5元,不予漲價,而這波漲價影響最多是商家、觀光飯店、1000人以上的商辦大樓。 閱讀全文

台灣原住民不關心氣候變遷? 洪簡廷卉:傳統流失、缺乏參與是關鍵

台灣原住民不關心氣候變遷? 洪簡廷卉:傳統流失、缺乏參與是關鍵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2月25日

氣候變遷加劇帶來災害,居住在山區或海邊的原住民部落首當其衝,例如去年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八八風災重創小林村等,因此常被當做「氣候難民」。不過,國際上的原民族群正逐漸跳脫受害者角色,態度趨向積極。除了強調原民共管、共同參與,將開發負面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外,他們也呼籲世界,應認同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在氣候適應、減緩的貢獻。 閱讀全文

全台首座浮動型太陽光電啟動 蔡英文:優先修法推動再生能源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2月19日

全台第一座浮動型太陽能發電今(18)日在屏東縣正式問世。由旭光環保科技公司和李長榮集團旗下全利能源實業公司一起打造的浮動型太陽光電系統,架設在佳冬鄉的縣管滯洪池上。屏東縣政府表示,目前裝置容量為102KW,與台電併聯,後續擴充至整個滯洪池將達到499KW。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出席啟動典禮時表示,新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上有強大決心,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和電業法也將列為新國會的重要優先法案。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