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台灣新聞
研究首證實 碳排使平流層變薄 可能影響衛星和GPS運作
衛報報導,這份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發現,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平流層變薄。自1980年代以來,大氣層的厚度已經減少了400公尺,如果碳排沒有顯著減少,到2080年,可能將再減少約1公里。大氣層變薄可能影響衛星、GPS導航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的運作。 閱讀全文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規則終公布 釋出容量大增 2035年目標15GW
延遲近半年,經濟部能源局於昨(11日)公布2026~2035年的「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規則草案」,將每年釋出1.5GW併網容量,10年共計釋出15GW,較總統蔡英文原先喊出的「10年10GW」大增50%。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說,釋出容量增加,是為了因應近期國內外「2050淨零碳排」的倡議目標。 閱讀全文
電力供需報告出爐 能源局:未來七年用電每年增2.5%
2020年全國電力消費較2019年成長2.1%,遠高於近十年平均,經濟部推估今年起未來七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2.5%。 閱讀全文
國土失序如何止血 民間辦論壇 談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土地使用管制下一步
地狹人稠的台灣,土地是最昂貴的產品也是最珍貴的資源,多年來缺乏完整的土地規劃與管制,導致農地千瘡百孔、山林面目全非。《國土計畫法》通過5年以來,已完成全國國土計畫及縣市國土計畫,接下來將邁向最後階段,制定出功能分區與土地使用管制,預計要到2025年5月才能全面實行。 閱讀全文
縣市國土計畫公告生效 全台擠出81萬公頃宜維護農地
經歷去年的《國土計畫法》修法風波,我國終於完成國土計畫第二階段作業,18個縣市國土計畫全數趕在法定期限之前,於上月30日由內政部公告實施。即日起,全國土地利用都應符合國土計畫指導原則,而地方政府也須於四年內,也就是2025年4月底前,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的公告,屆時《區域計畫法》將功成身退。 閱讀全文
進口之惡 台灣剝削國外天然林
砂拉越,馬來西亞的三大州屬之一,擁有亞洲最茂盛的熱帶雨林。但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出現大規模工業伐木後,一切都變了。失控的濫伐破壞珍稀樹種與野生動物棲地,衝擊當地原住民生計,熱帶雨林迅速消失則加速全球暖化。馬來西亞砍伐天然林,台灣正是主要消費國。 閱讀全文
鋒面降雨無解旱象 王美花:全台水情燈號維持不變
經濟部長王美花6日說,這兩天雖有鋒面過境,但降雨量不多,水庫進帳50萬噸水,水情仍舊吃緊,各縣市燈號將維持不變。 閱讀全文
部分環保人士倒戈支持外推 詹順貴、莊秉潔:藻礁公投將投不同意
藻礁公投爭議持續擴大,今天(4日)包括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等人舉行記者會表述立場,除了支持政院昨天所提的再外推方案,以達到保護藻礁及非核減煤的雙贏,並表態將在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閱讀全文
台積減碳 帶動供應鏈在地化
台積電(2330)宣布加速節能減碳並持續在台灣擴大投資規模,吸引國際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大廠包括美商應材、美商科林研發和德國默克、美商英特格等加碼投資台灣,形成的群聚效應撼動全球。經濟部也助陣在高雄規畫半導體先進材料與零組件園區,與台南形成台灣半導體產業設備與材料的「S廊帶」,啟動新一波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在地製造及本土化商機。 閱讀全文
化藻礁公投危機 三接再外推455米
行政院3日召開三接再外推方案說明記者會,出席的經濟部長王美花詳細說明外推方案的具體內容,以及遷移方案不可行的理由,並指出外推方案的因應與挑戰。 閱讀全文
當台灣成為氣候變遷最危險的地區
最近《經濟學人》以雷達圖上的台灣為封面,左有大陸五星旗,右是美國星條旗,以光點象徵軍機、軍艦,並指為「地球上最危險地區」。兩岸關係近來確實兵凶戰危,原因複雜多變,不過筆者今天要談的主題是氣候變遷的挑戰! 閱讀全文
劉文雄/科技助淨零碳排 經濟新契機
今年二月份,炎熱的德州竟遭暴雪肆虐,酷寒景象仿如電影場景,全球真切感受到地球正在哀號。氣候變遷的挑戰,已來到你我身邊,台灣創下五十六年來首次豐水期無颱風過境紀錄,面臨旱災考驗。過去人們為加速工業進程,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帶動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使得全球暖化加劇。 閱讀全文
地球自轉軸加速漂移:40年移動4公尺 研究指向冰川融化、抽取地下水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暖化導致大量冰川融化,竟使地球自轉軸明顯偏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