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河川整治 / 河川整治-治水與master plan / 2010 /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 治水 應有全方位思考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 治水 應有全方位思考

來自荷蘭與國內外學者專家參加文教基金會「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未來都市水環境因應」座談會上,面對氣候異常不斷擴大,荷蘭開始思考全方位治水,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國內治水應參考荷蘭經驗與做法,考慮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才能根本解決旱澇問題。
在國際水利環境學院安排下,長期投入永續發展城市水環境、氣候變遷及生態保育等跨領域經驗整合的荷蘭籍教授Huub Gijzen、Wimv an Vierssen、Wim van Driel來台訪問,拜會時報文教基金會,並舉辦「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未來都市水環境因應」座談會。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顧問李鴻源主持,與會者包括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劉兆漢、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豐盛、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華昌宜、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柳中明、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蔡堆以及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廖宗盛。
興建綠建築都市
Vierssen談到「氣候變遷的系統和影響」時,指出荷蘭因為體會到即使全球都不再排放二氧化碳,到二一○○年氣溫會升高攝氏兩度,水旱災都會增加,目前荷蘭政府和學術研究機構合作,以免氣溫升高之後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土壤隨之鹽化的問題,並且已開始研發容許高鹽度農產品,同時興建可以隨水位調升的綠建築都市,不用的農地還給海,減少二氧化碳排出量。
對以填海造出的新生地,也將一部分還給海,由政府出資補貼花農遷徙,將鹽化地區變成旅遊地並進行水土保育,因應地下水鹽化,改尋求地表取水,對常淹水區域則和農人簽約由政府補貼,在淹水時作為防洪池。
減汙、資源化
Gijzen說明「未來都市的水管理計畫」時提出,過去都市水治理為用水、消耗、汙染處理再排出的操作概念其實已落伍,現在應採取的是先從源頭減量,減少汙水排出量,其次為在處理上將汙水資源化,如都市排出尿糞都可成為新資源,第三步為增加天然水體自淨能力。
水利管理缺乏對話
林豐盛坦承,國內在進行水利管理確實未兼顧全球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雙方缺乏對話機制,治水條例既然已經通過,就應該尋求更有智慧的方式和策略去運用,但在中央或許容易有共識,困難的是下放到地方政府和議會;蔡堆也認為中央和地方認知不同影響運作,余範英指出省府廢除後,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管理不足也是關鍵所在。
治水條例缺整體精神
李鴻源強調,從荷蘭的經驗檢視治水條例,仍流於細目計畫,卻缺乏整體精神,更沒有全球氣候變遷的觀念,即使花大錢卻讓台灣同樣承受風險,在都市水資源管理上,當先進國家都認為既有的水管理運作模式已落伍,政府還要花上兆預算興建汙水下水道,是否還要往該方向走,下水道恐不是唯一答案。
學習溝通做事方法
余範英強調,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這樣大的問題,台灣在技術專業上,除了應該多向先進國家如荷蘭學習,而更重要的是,更需要學習荷蘭人的溝通協調與做事方法,建立中央與地方協調規畫管理與監督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