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風災 林邊國土復育思維之行動
從大潮州人工湖的發想、行動到實現,從大河治理的討論到莫拉克風災,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伴隨位處國境之南的屏東,走過風雨,重新思索國土規劃、土地復育的重要性,也在氣候變遷思維中找到地方特色產業轉型的新方向。基金會長久以來關心台灣環境和國土規劃等政策,多年來國土計畫法遲遲未能通過,面對極端氣候頻增,水患的威脅、地層下陷的危機,台灣需要有一處地方能積極實踐國土規劃的理想,並落實到地方與民眾的產業及生活之中。
今年1月曹縣長和縣府團隊、社區文史工作室來訪基金會,曹縣長激動地談起屏東已經進行和規劃中的國土復育行動方案,我們感受到地方在風災過後力求改變的力量正在發酵!爾後,基金會力邀淡江建築系的劉欣蓉老師,一同前往屏東林邊瞭解當地產業轉型和土地利用的現況。劉欣蓉老師具有多年城鄉規劃、環境景觀和社區營造的經驗,如何結合國土復育、防災、氣候變遷和產業的城鎮風貌,基金會和地方團隊都充滿期待,希冀未來能一同激發出理想兼具實務性的火花。
………………………………………………………………………………………
2013年4月12日晚上11點,寂靜的海邊鄉村中,林仔邊文史工作室的燈光仍然亮著,屏東縣上至縣長、研考,到社區發展協會、養殖管理委員會…等社區居民,討論起對於林邊的規劃和想像,大家眼睛閃爍出光芒,即使已經忙碌了一天,仍然興致高昂的討論著,我想這就是出於對故鄉和土地的熱愛吧!隔日清早基金會團隊就跟著社區阿伯(吳武達先生)仔細再次勘查前日大家提到的幾個地點,希望能把大家的想法整合為一個具有整體城鎮規劃、具有地方風味的計畫,不僅是景觀的改造、產業的轉型,更希望能切實反應到當地面對氣候變遷、災害防救和地層下陷的調適策略。基金會從台北到國境之南的屏東,期待的就是國土規劃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能和人民生活及土地息息相關的思維和利用。
…………………………………………………………………………………………
八八風災後的林邊養水種電,結合防災與再生能源產業土地使用的獨特景觀,是否能為林邊帶來創意的觀光契機? |
|
太陽能光電板分為固定型和追日型,依據功能和日照方向不同而定。圖為基金會參訪林邊鄉李長榮太陽能光電教育中心。 |
|
鹽水埔濕地希望能結合生態、低碳、再生能源發展的新養殖產業發展。 |
|
太陽能光電板下的土地利用,如何兼具防災功能與農業新科技? |
|
利用再生能源和間接日照種植的有機蔬菜鮮甜可口,亦是發展養水種電計畫的意外收穫。 |
|
林邊多處的濕地風貌與生態,是大家騎乘自行車的好去處。 |
|
林邊的海岸也亟待規劃,具有發展潛力。 |
|
風格獨特的林邊文史工作室,以及可愛的社區伙伴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