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屏東沿海地區長期受地層下陷所苦,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產業活動。2009年由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暴雨,不但造成山坍、土石流等災害,更使林邊溪堤防潰堤,林邊、佳冬兩鄉遭大水淹沒,受災慘重。
為解決屏東沿海地區,特別是林邊溪流域的水患問題,包括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等單位,都提出了多項整治計畫,期望透過各種工程及管理的方法,預防及減輕災害的衝擊。然而個別機關所考量的面向有限,有必要以流域管理的觀念進行整合,研擬出一整合性的綜合治水計畫,並配合地方特色,創造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才能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二、課題
1.缺乏整合
水患問題應從流域管理為出發點,從中上游地區的水土保持、取水蓄洪,到下游沿海地區的疏浚防洪、海岸保全等,彼此間都有非常緊密的關聯。目前相關機關多僅針對本身所提計畫進行分析,常未考量到與其他計畫間的衝突與競合。為使資源投入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各單位應加強溝通與協調的工作,對流域進行整體性的規劃與分析。
2.在地參與不足
各種治水計畫的實施,難免會對當地居民既有的生活方式造成影響,需要取同民眾的認同與配合;而居民長期生活所累積的經驗及智慧,也有助於計畫的規劃與施行。但各單位常囿於時間及經費等因素,忽略和地方居民的溝通與對話,以致計畫成果與民眾期望間產生落差。應有效透過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協助,廣納在地專家及民眾的意見,才能化阻力為助力,建構真正符合需求的計畫。
3.經費有限
水患治理所需經費相當龐大,遠非一般部門經常性預算所能負擔。政府因財政困難,優先鼓勵可自償性的計畫,而非以需求及風險為主要考量,常導致區域發展的失衡越來越大。但健全基礎公共設施,保障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應是政府的基本責任,況且與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及經濟損失、救災及重建補償等費用相比,河川流域整治經費仍是合理而必要的。
然而在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方面,投資效益分析則是相當重要的。政府單位所做規劃常過於理想,手段卻又不夠靈活,使許多投資計畫成效不彰。應吸引以民間企業為發展主體,協助消除投資障礙,切實創造競爭條件,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4. 全球變遷威脅
受到全球變遷的影響,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不斷增加,目前所採用的防洪標準已不符需求,不斷加高的堤防似乎仍阻止不了暴雨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人與河川和海洋的接觸,也被水泥高牆所阻隔。在面對環境災害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以整體國土規劃,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對生活及生產方式進行調適,放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才有機會達成永續發展。
基金會屏東行
98年4月21日 |
與縣長會商並現勘大潮州人工湖補注計畫 |
98年4月24日 |
舉辦屏東大河治水論壇,提出退耕還林 退耕還河 綜合治水計畫 |
98年8月18日 |
莫拉克災後現勘-林邊溪上下游 |
98年8月21日 |
現勘屏東-災後現勘(與北縣府) |
98年8月27日 |
現勘屏東-災後現勘(與北縣府) |
98年9月11日 |
屏東縣政府災後重建會議暨林邊溪上游現勘 |
98年10月28日 |
屏東縣政府與黃萬翔副主委針對屏東治水研議二次研議 |
98年11月25日 |
屏東台灣水學論壇 |
99年2月3-4日 |
八八水災重建社區參訪行程 |
99年2月3-4日 |
訪後心得 傾聽林邊在地聲音 (蘇正國特派) |
99年8月11日 |
水規所陳弘凷所長前來基金會研議屏東治水 |
99年8月23日 |
曹啟鴻縣長前來基金會研商 |
100年5月21日 |
第六屆NGO河川會議 |
100年7月7日 |
召集李鴻源主委、黃萬翔主委等針對屏東治水研議 |
100年7月19日 |
邀集溫清光、蔡長泰等多位教授於成大水利系系辦研討 |
100年8月17日 |
現勘來義鄉上游及大潮州人工湖並於屏東縣府提出治水綜合綱要計畫 |
101年2月7日 |
永續屏東 地方因應氣候變遷調適 |
102年1月25日 |
曹啟鴻縣長與縣府團隊和林仔邊文史工作室至基金會討論屏東國土復育現況與政策 |
102年3月29日 |
基金會參加大潮州人工湖動土典禮;會後與曹縣長和社區團體討論地方發展方向 |
102年4月15日 |
基金會至林仔邊文史工作室與曹縣長和社區民眾討論林邊環境規劃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