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溪

環境概況

卑南溪流域位於台灣東南部台東縣境內,北鄰秀姑巒溪流域,東界海岸山脈分水嶺,南接太平、利嘉二溪,西至中央山脈與高屏溪流域分踞東西向。主流(大崙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卑南主峰(標高3,293公尺),循天然山谷東流,於台東市北郊注入太平洋,與秀姑巒溪、花蓮溪並稱台灣東部三大水系。流域內山區約佔70%,平地僅約30%,除鹿寮溪、鹿野溪二大支流外,尚有甚多小支流,以左岸之萬安、泥水、嘉武、濁水、木坑及右岸崁頂、紅石、加鹿、加典等溪較為重要。

卑南溪流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2,100毫米,大部份集中於每年5月至10月,年平均降雨量分布隨地勢升高而增大。卑南溪的流量豐枯水期分明,流量變化以6月至10月為豐水期,11月至5月為枯水期。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97年河川水質檢驗分析數據顯示,初來橋附近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初來橋至鹿鳴橋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鹿鳴橋至台東大橋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卑南溪相較台灣其他重要河川,泥沙含量高且水流湍急,溪流型態以急瀨為主。中游河段及支流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因擁有較穩定且多樣的棲地環境而保存較多的生物。

卑南溪流域於地理位置上屬於台灣東南部,流域內除有東線鐵路、花東公路及池富產業道路縱貫其間外,另有南迴鐵路及南迴、南橫、東成公路做為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可銜接全台灣各地區。卑南溪游域沿岸有池上、關山、鹿野及台東四大沖積平原,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主要農產品有稻米、甘蔗、鳳梨、釋迦、茶葉、玉米等,尤以稻米為最大宗,「池上米」著稱全台。工業則以輕工業為主,多屬農產品加工類,集中於台東市附近;商業則分集於池上、關山、鹿野、台東等地,以台東為其中心,由於東台灣近年來開發迅速,觀光事業蓬勃發展,已直接帶動工商業之成長。 

卑南溪 流域面積幹流長度計畫洪水量發源地
1603.21km² 84.35 km 24,000m3/sec 中央山脈卑南主峰(標高3,293m)
主要支流 鹿野溪、鹿寮溪、萬安溪
水庫分佈狀況
流經行政區 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鄉、延平鄉、鹿野鄉、關山鎮、海端鄉、池上鄉

 

管理對策

水是流動的。因此,水環境的管理與保育不會僅只是針對單點來進行,而是需要整體性的分析、規劃,並由專責單位進行協調與統籌。一般而言,治水有四個策略,第一個為推動流域整體經營管理,強化水源水質水量保育,第二個加速整合防洪排水設施,建立水災災害防救體系,第三個為推動水庫集水區整體治理,加強水庫安全管理,第四個為加強管理地下水資源合理使用,有效防治地層下陷。

淡水河系因流域範圍跨越數個地方政府,其管理權責分屬不同中央與地方各行政單位,故其河川治理最主要之癥結在於權責單位分散、過多,以致公共政策難以有效協調與推展。

淡水河系在污染主因上,已歸納出三點河川污染因素,分別是:家庭污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目前淡水河流域現階段所發生實質問題,包括:防洪、排水問題;河川保育問題;水源保護區管理、開發問題;工程技術與其他專業衝突的問題;水源分配問題;淡水河基本資料的蒐集與管理問題。

而由於淡水河兩岸各級地方政府之管理態度與方式不同,淡水河流域內衍生的問題如下:

  • 淡水河流域跨越六個行政區域,因各行政區域之組織地位和行政資源並不對等,造成各級單位協調困難,防洪政策及公共工程品質各有差異。
  • 大眾與水爭地,欠缺法治觀念,加以部份地方政府之管理人力、經費嚴重不足,致使河川區域內衍生垃圾及廢土棄置、公有土地被侵佔違建,砂石盜(濫)採及違規種植等問題嚴重。
  • 各水庫權責機關、目標都不同,水資源分配與洪災防範影響下游大台北地區防洪與供水之整體效益。
  • 為減少污染源,淡水河沿岸污排水之截留、河系之綠美化與親水環境之整體營造,均專責機構從事未來整體之治理規劃。

歷年來淡水河系的重要管理對策有:

計畫名稱 執行年份 執行單位 備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