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溪

環境概況

花蓮溪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縣境內,北以美崙溪為界,南接秀姑巒溪流域。花蓮溪上游稱為嘉農溪,蜿蜒於山嶺間,於光復鄉大富村北邊花東鐵路橋起始稱花蓮溪。幹流於大豐山附近始出山谷進入平原,自上游以序匯集光復溪、馬鞍溪、萬里溪、壽豐溪及木瓜溪等支流,流經光復、鳳林、壽豐、吉安等鄉後,於花蓮市北郊注入太平洋,幹流長57.28公里,流域面積1,507平方公里。

花蓮溪具辮狀河川與農業型河川特色,其流路分歧散亂、遷徙不定、河心沙洲眾多,對河川生物棲息而言,屬不穩定之生息環境。各河段流路流向受到右岸海岸山脈山勢、左岸支流沖積扇位置及堤防或高灘地農業區位置等因素影響,上游棲地狀況不穩定,魚類及水棲昆蟲等族群數量少,而下游接近出海口附近的魚類及水棲昆蟲等族群豐富,其量受豐枯期水流變化大而明顯受影響。

本溪沿岸除右岸為海岸山脈外,僅少部分為丘陵農業區,以種植水稻、甘蔗為主,雜糧為副。人口均集中於地勢較高的東線公路附近,對外交通以北迴鐵路、蘇花公路、花東鐵公路、航空、海運及中部橫貫公路與台灣各地區銜接,尚稱便利。區內礦業興盛,大理石等為本流域主要輸出物。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97年河川水質檢驗分析數據顯示,萬里溪橋附近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萬里溪橋至豐平橋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豐平橋至花蓮大橋河段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程度。 

花蓮溪流域面積幹流長度計畫洪水量發源地
1,507.09km² 57.28km 16,600m3/sec 中央山脈丹大山支脈拔子山
主要支流 光復溪、馬鞍溪、萬里溪、壽豐溪、木瓜溪
水庫分佈狀況 鯉魚潭、吉安圳、豐田圳、平林圳、林田圳、萬榮圳、長橋圳、大安圳
流經行政區 花蓮縣:光復鄉、鳳林鄉、壽豐鄉、吉安鄉、花蓮市

 

管理對策

防洪措施

花蓮溪的治理始於民國8年,著重於各支流下游段築堤杜截歧流,束水導入本流,幹流則僅計畫在左岸築堤以矯正豐田村及壽豐村附近之歧流。直至二次戰爭興起,治理工程至光復時僅完成主流堤防1,000公尺,支流堤防6,953公尺。

光復初期,花蓮溪治理方針著重於舊堤養護,並於支流木瓜溪、壽豐溪、萬里溪、馬鞍溪兩岸築堤杜絕其放射狀歧流為主要目的。民國62年再辦理支流治理規劃,並於民國67年起由水利局規劃總隊(現經濟部水利署規劃試驗所)陸續完成本、支流初步治理規劃。系統性治理規劃工作於民國78年完成,並據以完成「花蓮溪治理基本計畫」,再報奉經濟核定公告,後即以該規劃成果為辦理各項防洪工程之依據。

花蓮溪水系之治理原則是依各河川特性及現有之防洪設施與自然優良河槽條件,並考慮各支流大量砂石輸入問題,採用築堤禦洪法,以固定河川流路以防亂流漫溢,並以保持洩洪及輸砂之平衡狀態為原則。又為顧及河防安全,其治理則著重於現有防洪工程之維護與加強,再視實際需要配合河川地開發與治山防洪整體治理計畫,興建護岸或堤防,另配合加強洪氾區土地之管制限制使用以防災。

污染防制

「花東沿海保護區」於民國73年2月成立,面積約為59,262公頃,該保護區位於花蓮縣及台東縣,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卑南溪口,花蓮溪出海口位於「花東沿海保護區」範圍之北端。當前花蓮溪口濕地的現況與潛在威脅,附近有以石材加工業與紙業為主的光華工業區,排放廢水造成溪口水質污染;濕地被工程廢棄土、垃圾等非法傾倒,面積已逐漸減少。花蓮溪口濕地急需保護區的劃設,並開始進行污染防制、環境保育之工作。 

花蓮溪水系的重要管理對策有:

計畫名稱執行年份執行單位備註
花蓮溪治理基本計畫 民國78年 台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