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河川整治 / 河川整治 -淡水河 / 專家呼籲 / 參與淡水河系污染整治

參與淡水河系污染整治

許永興
參與淡水河系污染整治

污水下水道系統的建設列為先期工程最主要的推動項目之一。剛開始政府是積極的推動審視共同設施,包括今天從獅子頭抽水站開始,經過淡水河下游左側的八里地區陸放管、八里污水處理廠。最早,整個先期工程是規劃要建設省市共同處理設施達到三百三十萬噸,但是進行的時候以解決截流的污水跟部分的生活污水為優先,所以初期工程先建設一百三十二萬噸;到了中期擴建為一百九十八萬噸;最後才達到三百三十萬噸,這是先期工程在污水下水道建設的概略。

另外,主幹管的部分沿著淡水河的本流,一直到新店溪加蓋一條特一幹線;在大漢溪的部分,我們蓋兩條主幹管,就是往上游右側經過樹林、新莊地區的特二幹線;面向淡水河左側的是特三幹線,特三幹線主要蒐集土城,還有上游部分的生活污水,又因為整個淡水河污水下水道系統都是利用高低位差的重力來蒐集,所以我們在高層的新莊蓋了一個pumping station,也就是新莊抽水站,最終把特二幹線跟特一幹線匯集到獅子頭抽水站,如此一來整個輸送的過程,才達到整治淡水河,和收集新店溪跟大漢溪生活污水的兩大方向。

台北市的部分,因為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活污水都是流到基隆河,其餘百分之二十是排到新店溪跟淡水河本流。基隆河的整治,主要是靠當時面向基隆河上游右側的B組幹管跟分支管網來收集台北市的生活污水,把這些生活污水蒐集到B組幹管以後,就接著送到迪化抽水站,為了讓設施跟迪化污水處理廠能夠銜接,所以在迪化污水處理廠裡面蓋了迪化抽水站,大部分的污水就可以送到迪化污水處理廠,並分流送到獅子頭抽水站來處理,最終送到八里污水處理廠進行海洋放流。這是先期工程在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的主要部分。

早年我們都把「我家後院有一條河」當作棄置廢棄物的地方,很多垃圾往河岸丟,淡水河先期工程在整治的時候就宣示:要讓這些廢棄物有去處。因而規劃了焚化爐的建設,包括台北縣安坑焚化爐的修復,新店市也蓋了一個現在仍在運作的新店資源回收場(即焚化爐);樹林則蓋了樹林資源回收場;台北市也有一座內湖焚化廠,所以這三座焚化廠,加上要修復的安坑焚化廠,都是早期所規劃的廢棄物處理設施。

淡水河沿岸早年大概有十二座垃圾場,都是在高灘地行水區,對河川水質的影響非常嚴重,為了讓淡水河能夠河清,除了污水下水道系統的建設,把家庭污水妥善處理之外,另外要推動的,就是廢棄物、垃圾場的封閉跟遷移。先期工程是把三重沿岸包括八里、蘆洲等十座垃圾掩埋場(這些都不是標準的掩埋場,只能算是一般傳統的、早年的掩埋場)封閉,完成綠化以後,再來執行掩埋場的遷移,最後是把封閉的垃圾場和遷移的垃圾場進行高山地的綠化,才有所謂後續工程積極推動出來。

淡水河系先期工程,從民國七十七年開始推動以後,到了民國八十六年,整個審視共同設施在六月二十八號通水之後,行政院環保署積極開始籌備淡水河系污染整治後續方案。後續方案主要是銜接先期工程的不足,並且考量到流域(river basin)治理,配合都會區水岸城市的構建來進行規劃的,我記得後續方案是沈世宏署長在水保處處長任內,也就是民國八十四年我在當科長的時候,要我開始著手規劃的。

計畫到了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奉行政院核定,主要工作項目包括幾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生活污水,除了截流設施的推動以外,最重要的是推動分支管網還有用戶接管的建設;第二項是彌補先期工程的推動和建設的不足,因此要在大漢溪沿岸設置截流站,彌補用戶接管的缺漏;第三個部分,為了構建淡水河系沿岸台北縣市成為美麗的水岸都市,我們也在沿岸積極的推動綠美化的工作,其中面積最大的,我記得是在蔡勳雄署長任內,民國八十六年提報了「二重疏洪道綠美化計劃」。整個面積有四百二十公頃,民國八十六年行政院核定以後,署長蔡勳雄和擔任科長的我就積極的在推動,總共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十四億七千萬台幣,綠化也整理四百二十公頃的土地,其中還包括九十三公頃的五股濕地,也同樣重新整治。

另外,水源區的確保在淡水河也非常的重要。淡水河系其實有三大水源區,包括板新水源區、翡翠水庫水源區還有基隆河水源區。翡翠水庫水源區水質今天可以這麼好,主要是早年淡水河系推動小組的貢獻非常大,在推動小組委員會以及相關委員的指導下,讓翡翠水庫水源區能順利建設完成現有兩座污水下水道系統:包括南勢溪的新烏污水下水道系統(烏來、南勢溪、新店地區),另外一個部分是在翡翠水庫上游的直潭污水下水道系統。直潭污水下水道系統,是全台灣第一座三級污水處理廠,處理整個水源區的生活污水,因為就地排放到北勢溪,又因為北勢溪是供給飲用水用,所以我們要考量到水庫優養化的問題,於是又設置能夠去除氮、磷的三級處理場,目前這兩個在水源區系統,也都如期在運作。

先期工程幾乎是集中在剛才提的八里省市共同設施,還有水庫集水區的直潭污水下水道系統和新烏污水下水道系統。污水下水道的建設,後續方案考量到,本來希望把所有淡水河流域的生活污水通通集中到八里污水處理廠來海洋放流,所以早年規畫是要到三百三十萬噸,但是後來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早年的時報基金會),還有相關學者催促下,要我們考量河川的基流量,還有河川生態的復育,所以我跟蔡勳雄署長報告,最終把系統調整成為「大小系統共構」的污水處理廠,這有一點像美國洛杉磯(LA)的海地里亞系統,同樣也是海洋放流的部分是一個大系統,考量到河川積流量,所以旁邊就蓋了很多區域性污水下水道系統。

整個淡水河系,除了用戶接管積極推動且以大小系統來構築外,我們也隨著這個時代而演變,配合民眾和都會發展的需求,構建完善的淨水系統,另外還要遵循現有的一些規定,各種廢污水的限定處理法在淡水河系最早的應用是民國八十六年,也就是五股濕地的部分。我擔任淡水河污染整治科科長時,覺得濕地的構建,不僅對河川水體、水質的改善有非常大的助益,對於環境生態的活潑度也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後續我們在推動整治的過程中也接著關心民眾容易親近的高灘地、低灘地還有濕地,現在整體民眾的反應非常好,對於水處理的效益也非常好。除了人工濕地以外,我們也建立了親水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