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永續與綠能

環境永續與綠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新聞報導

曾文水庫蓄水率破20% 南市水利局:要解除旱象還有距離

來源: 中央社 2021年06月15日

台南市水利局指出,日前滯留鋒面離開後,台南地區轉為典型午後雷陣雨天氣型態,午後熱對流所帶來的降雨持續為水庫增加蓄水量,目前曾文水庫蓄水率已回升到20%以上,但仍需持續節約用水。 閱讀全文

學者醫師幫忙拚公投! 藻礁聯盟明起推動15場線上講座

來源: 聯合報 2021年06月15日

全國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多數公開活動都暫停,為持續宣傳8月公投,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今天表示,明天開始將推出15場線上講座。 閱讀全文

擴大援助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IMF研議設新信託

來源: 自由時報 2021年06月15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週日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尋求建立新的信託,以援助更多國家,包括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中收入國家。 閱讀全文

G7減碳 每年贊助窮國千億美元

來源: 中國時報 2021年06月15日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在第3天會議承諾增加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撥款,每年贊助1千億美元協助較貧窮國家減碳與發展再生能源。 閱讀全文

加州恐迎來史上最嚴重乾旱 竟不用限水的秘訣曝光

來源: 中時新聞網 2021年06月15日

台灣梅雨季終於到來,台灣人體會到「久旱逢甘霖」的喜悅。限水當下讓人意識到水這個平凡資源有多珍貴,但隨雨水落下,台灣政府或人民的危機感是否也快速沖刷流失?從「抗旱老手」加州的身上,我們應該學到:預防,是最重要的事。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影響 美西乾旱野火熱浪問題加劇

來源: 中央社 2021年06月14日

夏季還沒開始,美國西部乾旱問題已經浮現,而長期乾旱帶來的影響,更因氣候變遷而加劇:湖泊水位來到歷史新低、森林野火季提前報到、限水措施,外加有可能破紀錄的熱浪。 閱讀全文

G7峰會近尾聲 將同意氣候與保育目標

來源: 中央社 2021年06月13日

意在再度展現西方國家團結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今天即將結束3天議程,與會領袖將力挺新的保育及減碳目標,以遏止氣候變遷,並敲定其他數項議題的聯合行動。 閱讀全文

WMO估5年內高溫破紀錄 學者:台灣降雨不確定性高

來源: 中央社 2021年06月11日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未來5年內有機會刷新最高溫紀錄。學者認為,報告中氣溫上升趨勢與國內研究一致,但台灣降雨受梅雨、颱風等影響,空間與時間變化很大,降雨預測的不確定性較高。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刊登】零排放沒退路 氣候變遷治理(刊登於110.04.28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零排放沒退路 氣候變遷治理(刊登於110.04.28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20年12月31日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今(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深入鄉村、原民地區 盤點規劃(刊登於109.10.06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深入鄉村、原民地區 盤點規劃(刊登於109.10.06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20年10月06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催生國土計畫法,持續追蹤監督,此篇為國土系列專輯第二篇˙執行折衝,期透過溝通討論,建立觀念凝聚共識,提供建言。國土計畫內容與過程是否有足夠專業互動、滾動式地與民間對話。又於知識經濟發展加速,科技與資訊網絡精進的時代,政府如何能在國土空間變革中,啓動前瞻的循環經濟新模式。 閱讀全文

「地表最強里長」談南機場都更

「地表最強里長」談南機場都更

2020年07月02日

拜訪傳聞中「地表最強里長」,中正區忠勤里的方荷生里長,適逢午後雷陣雨,里長把握時間去家樂福載民眾捐贈的物資,在車程中跟我們分享南機場的都更情況。 閱讀全文

「東京是個黑洞,把年輕人都吸走了」日本用3大關鍵讓偏鄉重生

2020年06月17日

行政院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去年底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回顧日本經驗,雖然各村鎮策略不同,但梳理出的成敗線索中,仍十分值得台灣參考。 閱讀全文

地方創生如何引導發展韌性城市

2020年06月12日

「地方創生」的過程必須以社區為基礎,才能強化“所在”自主永續的能力,而非由主政者或規劃師強制執行一個政策或解決方案。再者,以社區為基礎的創生過程,社區居民將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在後續營運中也將成為重要的一份子。當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就會是建造社區共同資產的必要因子,如同歸屬感根植在社區居民心中一般。 閱讀全文

出租住宅的民間開發模式_大阪NICE株式會社

2020年06月11日

一個社會是否富藏創意,當今的一個觀察視角,應該可以從這個社會中是否存在各類多元的組織形態來判讀。這其中包括政府組織、民間企業、乃至於第三部門,如何在各階段關鍵議題中,尋找到新的組織運作模式,嘗試為既有組織帶來轉化、創新的能量與彈性。 閱讀全文

你說,艋舺到底有什麼?那些掉在歷史夾縫的都市變遷

2020年06月09日

艋舺在過去50年來,歷經清代、日治的繁華,已漸漸趨向沒落、邊陲化。社經結構變遷後,高齡化、廟宇集結等現狀又使周遭成為一種不安全、紊亂與錯綜複雜的舊城象徵。即使與西門町鬧區相隔不遠,這一帶除了龍山寺有較多觀光客以外,的確不像是其他年輕族群會出沒的光鮮亮麗區域。即使是研究者也多朝向華西街、煙花巷、龍山寺廣場遊民等議題探討,而較少讓現今這塊地區與300多年來的歷史風華連結。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刊登於109.03.26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刊登於109.03.26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20年03月26日

選擇在疫情不明朗時發動修法,民間團體擔心台灣寶貴的土地環境資源將受衝擊,「開發至上」思維是否會重新成為執政者主旋律?等待《國土計畫法》完備的路上,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不缺席!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前瞻‧永續 由治水做起 (刊登於108.5.30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前瞻‧永續 由治水做起 (刊登於108.5.30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9年05月30日

3月29日的預備會議,共計上千人次、上百個民間團體參與,顯示民眾與公民團體的關心。凝聚各界建言綜整以下四論點,第一是「國土計畫梳理水土空間秩序」;第二是「綜效治理在地行動」,第三是「承洪韌性共建典範轉移」,第四則是「面對氣候變遷需有高度整合機制」,作為正式大會討論議題。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為韌性臺灣 治水整合向前走 (刊登於108.4.25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為韌性臺灣 治水整合向前走 (刊登於108.4.25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9年04月25日

去年0823豪雨事件後,各界對於治水有更多期許,行政院指示水利署規劃召開「全國治水檢討會議」,以關鍵基礎設施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及組織韌性四大面向作為討論議題,邀產、官、學、研及公民團體參與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刊登於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刊登於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8年10月25日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今年五十周年,過去五十年中參與多項都市規劃經驗,對當今國土計畫推動與連結提供可貴資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有幸合作共同檢視此主題與有榮焉。 閱讀全文

【座談會刊登】看臺南與水共生

【座談會刊登】看臺南與水共生

2017年12月12日

鑒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當前解決河川治理、棲地維護及水資源管理問題尤為急迫,近年面臨十年大旱、極端氣候、強降雨等考驗,用水緊張且屢有水患,故基金會期待在國土規劃、山川保育的大架構下,檢視水環境設施與技術,如水庫清淤與集水區體檢、污水回收再生利用、旱灌及節水耕作技術等,辦理專家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與中央、地方機關共同商討具體之解決策略,期透過中央之願景規劃與地方實務分享,形成示範。 閱讀全文

[座談會刊登]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刊登於中國時報106.8.30 A8.A9版)

[座談會刊登]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刊登於中國時報106.8.30 A8.A9版)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7年08月30日

攸關全國土地永續發展的《國土計畫法》,業於民國一O五年五月一日正式實施。雖然《國土計畫法》制定了許多願景和規劃管理原則,但地方政府進展之步調和境況如何,有無困難或須協助之處,值得各方高度關切。本次座談會將針對國土規劃準備及施行概況進行了解,檢視不足之處,未來需努力重點何在,希望透過討論,協助地方政府產出較具體、明確可行的推動策略,並作為中央政府著力協助之依據。 閱讀全文

肩負永續 引領世代

余範英 2016年04月13日

台電七十歲,運璿院長亦逝世十個年頭了。 一個有歷史傳統的國營企業,早年在孫運璿先生帶領台北、台南工專教授、學子與台電員工,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為台灣鋪成電力建設,首開技術輸出,拓展海外電力市場的故事,深植國人人心,亦成就了台電精神。 閱讀全文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歐陽 嶠暉 2014年12月31日

台灣水資源豐富卻常年水荒,主要原因乃全民無論是民生、工業及農業用水,在平時浪費珍貴水資源,每當至缺水時才呼籲節水。殊不知每年民生及工業無效率用水量達10多億噸,農業用水漏失達20多億噸,平時不努力節水、減漏,形成節水文化,以減少缺水的來臨,卻常年鬧循環缺水的戲碼。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李鴻源 2014年10月13日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為下一代拯救自來水

為下一代拯救自來水

歐陽 嶠暉 2014年10月13日

台灣自來水歷經百年的建設,使得自來水使用人口普及率已達93%,國民享有安全衛生及用水的方便,更是成為世代要永續利用的共有資產。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 2014年10月09日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適應異常氣候之治水調適策略—總合治水

李鴻源 2013年06月28日

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之後,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永續發展的概念不時被提起,這場八八水災讓我們見識到臺灣版的「明天過後」。在這種氣候變遷劇烈與急速影響下,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未來的溫度和雨量只會不斷打破最高紀錄。面對這樣的氣候環境,未來我們再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以更具前瞻性長治久安的遠見和願景,來重新改造已破碎的山河。以下謹提出「四不足四風險」共八大課題呼籲全國重視。 閱讀全文

再訪鰲鼓

再訪鰲鼓

李鴻源 2013年03月05日

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閱讀全文

基金會關注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