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永續與綠能

環境永續與綠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新聞報導

積極面對ESG投資新趨勢

來源: 工商時報 2020年12月14日

工商社論指出,在過去,提到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通常都只想到環境保護和企業責任,於是,企業紛紛投入淨灘,說是為了環保;有些發起種樹,說是可以減碳。只不過,活動結束後,除了留下公益形象,讓主管機關按個讚之外,對企業永續經營究竟加了多少分,大家心知肚明,甚至有人直言──ESG,不過是企業偽善的標籤。 閱讀全文

巴黎協定五週年 外媒提五項成就與五大未竟之功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20年12月14日

巴黎協定宣示在本世紀末前升溫不超過2°C,於12日迎來五週年紀念日,多邊主義再度興起,承諾與行動之間距離似乎再次可望拉近。對此,氣候媒體《氣候之家》盤點了巴黎協定五年來所實現的五項成就,以及五項未竟之功。 閱讀全文

周桂田/台灣宣示碳中和 四個要件

來源: 聯合報 2020年12月10日

就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上台灣面臨新的壓力點,目前世界各國宣示進行2050年淨零碳排考量討論的國家達127國,入法及具有政策檔國家達22國。特別是,從氣候經濟競爭來看,作為台灣高值產業出口的歐盟於去年底已經宣示2050年淨零排碳,而隨著拜登當選後其宣示2035年美國無碳電力、2050年淨零排碳,兩大經濟體的政策路徑將益發鮮明。 閱讀全文

國家評比 台灣排後段班

來源: 多元 2020年12月09日

「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1)7日在德國公布,台灣在61個國家中排名第57名,屬於後段班,但比去年第59名進步兩名。報告指出,前三名依然從缺,表現較好的主要是歐洲國家,第四名為瑞典、第五名為英國、第六為丹麥。表現較差的國家部分,美國敬陪末座,倒數第二至四名分別為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加拿大,台灣則為倒數第五名。CCPI自2018年開始,皆依據四大指標評比分數,分別是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和氣候政策(20%)。 閱讀全文

張豐年-增建或加高水庫 難解百年乾旱

來源: 蘋果新聞 2020年12月08日

日前傳出經濟部規劃新建3座水庫,並加高7座水庫壩體,以因應可能出現的百年大旱。但近年國內乾旱之加劇,主要肇因於過度開發導致之溫室效應、澇旱兩級化。 閱讀全文

謝英士、鄭佾展、高思齊》水庫難解氣候的旱

來源: 中時 2020年12月07日

中南部水情吃緊,經濟部近日重提水庫計畫,包括新北雙溪、苗栗天花湖及台南南化(第二水庫)等3座新水庫,並進行全台7座水庫壩體加高以「因應氣候變遷加劇」以及「百年大旱」。 閱讀全文

受乾旱衝擊最大作物出爐 農委會明年推水稻種植「四選三」

來源: 中央廣播電台 2020年12月03日

農委會今天(2日)公布台灣農作物受乾旱影響分析,其中,以面積來看,茶為受衝擊最大的高度敏感作物。農委會還提到,明年起將針對每2年共4期的水稻種植,首度實施自願性「四選三」政策,政府僅提供3期稻米保價收購等優惠,鼓勵農民只種3期水稻,另1期則改種旱作,既能紓緩區域供水壓力,又可增加農民收入,且若成效良好,最快後年將以區域為單位,形成大區輪作,預估可節省2成農業用水。 閱讀全文

推氣候變遷法 目標2050淨零排放 綠委:加入聯合國契機

來源: 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02日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偕民團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提出「氣候變遷法」,認為這是台灣未來的外交關鍵,是台灣增進外交盟友,邁向聯合國的新契機。據了解,洪申翰將與學者專家持續討論,預計12月底前提出具體修法版本。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