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永續與綠能

環境永續與綠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新聞報導

產業》行政院解五缺 出招解決缺地、缺人、缺電

來源: 多元 2017年11月06日

編按:為解決產業五缺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於5日、6日分別召開記者會說明。根據缺地問題,預計以四大主軸解決;缺人才問題,則擬將AI人才培育納入重點培育;缺電問題,則預計擴增民營機組。以下收集相關報導持續追蹤。 閱讀全文

幾乎不用投藥 雨災過後也不怕濁度變高 「伏流水」勝地面水 !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0月31日

受限於地質條件,水資源開發一直都是台灣社會面對的難題。過去台灣水資源開發多以地下水、河川水為主,然而長期以來民間倡議使用伏流水的概念,這幾年也逐步開花結果。根據台水公司監測資料,存在於河床的伏流水質,平常水質濁度不到1度,即使是大雨過後,高屏溪水質濁度飆破5萬度,伏流水質也只在27度,難怪被視為救命水、黃金水! 閱讀全文

農業災損去年飆上355億,從氣象到防災,如何打造「韌性農業」?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30日

當天災頻度、強度增加,近五年來,平均每年農林漁牧農損金額高達137億,105年一年災損更飆上355億,相較過去二十年來平均農損金額大多落在70、80億之間,只能用「暴增」二字形容。看天吃飯的農業該如何正視氣候變遷、天氣變化加劇的未來?或許,「韌性」才是王道。 閱讀全文

107年農業預算編列1312億,比去年增10%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26日

透過檢討新政府新農業政策內容,進行相關預算,希望經費編列政策,能夠推動農村永續、農民收入增加、建立受消費者信賴的安全體系。 閱讀全文

空氣、水、土壤污染年奪900萬人命 社會成本上兆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0月24日

地球上的環境污染究竟有多嚴重?要全面、完整的評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目前為止,已有研究初步揭曉成果。根據一份發表於《Lancet》的研究,空氣、水、土壤和工作場所污染所引發的疾病每年造成至少900萬人死亡,每六人就有一人因此喪命,是愛滋病、瘧疾和結核病加起來的三倍,外加數兆美元的社會成本。 閱讀全文

全球物聯網時代,農業走向智慧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19日

近十年被稱為物聯網時代,全球商機上看1.5兆美元,各行各業紛紛投入資源做數位化發展,而台灣農業在研發技術佔有優勢上,是否能跟上這股趨勢,結合跨領域知識,升級成4.0智慧農業?農委會提出「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溯源農產、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家禽和生乳產業」等十大產業作為先驅,並結合「智農聯盟、智慧設施和技術整合平台」作為發展策略。 閱讀全文

聯合國首發《全球土地展望》報告 揭一年流失240億噸沃土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0月18日

據英國衛報報導,最新聯合國資助研究發現,全球1/3的陸地嚴重劣化、肥沃土壤一年減少240億公噸,呼籲儘快從破壞性的密集農業轉型。 閱讀全文

國發會建議,台糖土地開發10公頃才需環評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13日

台糖土地環評門檻怎麼訂?環保署預告修正環評法子法規劃,台糖土地若開發面積達1公頃以上就須進行環評程序;針對此環評門檻,國發會日前卻以「台灣面臨產業轉型契機,法規鬆綁是重要基礎工作」為由,建議將「1公頃」門檻調整為「10公頃」。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