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永續與綠能

環境永續與綠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新聞報導

全球物聯網時代,農業走向智慧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19日

近十年被稱為物聯網時代,全球商機上看1.5兆美元,各行各業紛紛投入資源做數位化發展,而台灣農業在研發技術佔有優勢上,是否能跟上這股趨勢,結合跨領域知識,升級成4.0智慧農業?農委會提出「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溯源農產、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家禽和生乳產業」等十大產業作為先驅,並結合「智農聯盟、智慧設施和技術整合平台」作為發展策略。 閱讀全文

聯合國首發《全球土地展望》報告 揭一年流失240億噸沃土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0月18日

據英國衛報報導,最新聯合國資助研究發現,全球1/3的陸地嚴重劣化、肥沃土壤一年減少240億公噸,呼籲儘快從破壞性的密集農業轉型。 閱讀全文

國發會建議,台糖土地開發10公頃才需環評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13日

台糖土地環評門檻怎麼訂?環保署預告修正環評法子法規劃,台糖土地若開發面積達1公頃以上就須進行環評程序;針對此環評門檻,國發會日前卻以「台灣面臨產業轉型契機,法規鬆綁是重要基礎工作」為由,建議將「1公頃」門檻調整為「10公頃」。 閱讀全文

邱文彥:非核尚方寶劍下 前瞻藻礁 如沒入茫茫大海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0月11日

中油大潭電廠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否仍落腳觀塘工業區,業已引發重大爭議;最近環團四處奔走,眾多學者紛紛連署,當地藻礁保育和臺灣能源困境能否兼籌並顧,成為當局莫大挑戰。過去政治人物都曾為此公開聲援,當年信誓旦旦,如今如何自圓其說? 閱讀全文

生態交通高雄宣言 陳菊分享12策略

來源: 自由時報 2017年10月06日

為期三天的二○一七生態交通世界大會,昨天下午舉行閉幕式,高雄市長陳菊發表十二項策略的「生態交通︱高雄宣言」,也將於今年十一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傳達。 閱讀全文

農地違規工廠農舍無所遁形│農地盤點平台今正式上線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10月03日

繼月初農地盤點結果出爐後,農委會今再度公佈「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該平台將農試所上萬筆地籍資料、航照圖和實際使用現況等資訊套疊起來,只要透過點選,就可查詢農林漁牧產業分布,也可清楚辨別違章工廠等非法使用所在地;除了是將來國土分區的依據外,農委會也呼籲民眾可以使用圖台來查違建,一發現違規就以APP通報,讓公眾力量參與監督。 閱讀全文

農藥十年減半三枝箭│微生物製劑、植物醫師處方箋、IPM綜合管理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09月25日

就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宣示2027年台灣農藥使用量減半之際,面對極端氣候等挑戰,該如何解決益發嚴重的病、蟲害問題?農政單位指出,除了既有的化學農藥,需求日漸增長的「微生物製劑」,或許可逐漸起到替代之效。此外,學者專家也強調,「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管理系統」(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施行,與植物醫生輔以處方派藥的機制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正確用藥、健全農業生產。 閱讀全文

跨部會確認首波農地工廠 原拆除34件減半為17件 彰化縣府:輔導優先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年09月19日

眾所矚目的農地違章工廠拆除政策,跨部會今達成協商,透過現勘後確認首波要拆除的工廠件數為17件,分別是新北市1家、台南1家、高雄5家、彰化8家以及嘉義2家。針對外界質疑拆除數減半,農委會解釋,是考量到既有建照核發、520以後新增興建狀況等,因此將目標鎖定在17家「完全沒有任何合法的文件」的工廠,預估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棟違章工廠的拆除作業。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