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與綠能
- 背景說明
-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 新聞報導
-
燃煤舊世代走入歷史 蘇格蘭最老火電廠也熄燈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3月30日蘇格蘭上週關閉境內最大的燃煤電廠朗格尼特(Longannet power station)發電廠。該電廠在工業革命中扮演要角,是英國最大的燃煤發電廠,興建規模也是當年全歐境內最大。 閱讀全文
北海岸生態浩劫再起 直擊「德翔台北」擱淺油污事件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3月29日「德翔台北」輪10日擱淺於石門外海,24日上午11點多船身因連日被海浪衝擊所出現的裂痕擴大,至晚間斷裂,9點50分確定燃料重油外洩,加上隨時有翻覆之虞,油品一旦外洩將造成重大海洋污染,有毒物質流入海恐要花三個月以上時間清除,環境得花三年以上才能修復,影響地方觀光、漁民漁業,情況一度危急;現岸際油污範圍從岸邊200公尺擴大到近2公里(自啡木屋綿延至和昇會館)。 閱讀全文
土壤液化不是最壞 專家說這個更可怕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16年03月25日許多民眾擔心土壤液化讓房屋倒塌,不過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黃俊鴻表示,土壤液化不會造成樑柱、結構體直接斷裂,最該注意的反而是油管、瓦斯管破裂,造成的二次災害,日本新潟地震時,土壤液化導致油槽破裂,大火延燒12天,造成上千人受災,高雄市是台灣最有可能全面性土壤液化的區域,地下管線又多,中油等石化業者,應該評估管線所在區的地質狀況。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讓電廠「沒水喝」 威脅全球發電量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3月22日氣候變遷對河流和溪流的衝擊,可能大幅降低全球電廠的發電量。一項新研究指出,在2040至2069年間,缺水可能導致全球逾60%發電廠的產能降低。研究呼籲應提高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的努力,以維繫未來能源的安全。 閱讀全文
高雄工業城轉型綠能關鍵? 台日共尋「氫經濟」發展利基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3月08日工業城市高雄面臨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的呼聲下,「氫能」是否成為未來的關鍵產業?5日由立委趙天麟辦公室主辦的「氫能城市論壇」在高雄登場,邀請全球領先推動氫能經濟的日本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及國內產官學界一起探討高雄發展氫能產業的可能。 閱讀全文
20世紀海面上升最快 研究:人為暖化是禍首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3月02日過去280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快了好幾倍。新研究證實,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為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原因,且到了2100年海平面可能會上升131公分 閱讀全文
台灣原住民不關心氣候變遷? 洪簡廷卉:傳統流失、缺乏參與是關鍵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2月25日氣候變遷加劇帶來災害,居住在山區或海邊的原住民部落首當其衝,例如去年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八八風災重創小林村等,因此常被當做「氣候難民」。不過,國際上的原民族群正逐漸跳脫受害者角色,態度趨向積極。除了強調原民共管、共同參與,將開發負面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外,他們也呼籲世界,應認同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在氣候適應、減緩的貢獻。 閱讀全文
全台首座浮動型太陽光電啟動 蔡英文:優先修法推動再生能源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2月19日全台第一座浮動型太陽能發電今(18)日在屏東縣正式問世。由旭光環保科技公司和李長榮集團旗下全利能源實業公司一起打造的浮動型太陽光電系統,架設在佳冬鄉的縣管滯洪池上。屏東縣政府表示,目前裝置容量為102KW,與台電併聯,後續擴充至整個滯洪池將達到499KW。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出席啟動典禮時表示,新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上有強大決心,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和電業法也將列為新國會的重要優先法案。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