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與綠能
- 背景說明
-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 新聞報導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二線城市發展緊追六都的啟發
來源: 聯合報 / 郭瓊瑩 — 2021年06月11日基隆正濱漁港運用社區、NGO及與大學合作,以有限的經費共同改造舊漁港,創造了基隆的新亮點。 閱讀全文
【調水大計】乾旱時同島一命 水利署「珍珠串計畫」整合西部水資源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1年06月11日台灣今年遇上史上最嚴重乾旱,中部分區供水長達2個月,是有史以來最久的限水措施。有限的水資源如何互相支援,同島一命,端看調水對策。 閱讀全文
「高溫長」來了! 美國各大城市聘請專家對抗氣候變遷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 — 2021年06月11日路透社報導,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明顯,美國各大城市陸續啟動極端天氣因應計畫。土桑聘請一位森林專家,邁阿密任命一名高溫專家,洛杉磯則增設一名氣候緊急動員主任。 閱讀全文
《金融》歐洲碳稅創新高 零碳排投資成主流聚焦低碳企業
來源: 中國時報 — 2021年06月11日今年5月歐盟碳價史上第一次超過每公噸50歐元。碳價在近幾個月急遽上升,目前的碳價已是疫情前水準的兩倍之多。在碳價影響企業成本的情況下,未來的投資趨勢將聚焦在零碳排、低碳排企業。 閱讀全文
水庫回春? 清淤雖能治標 保護集水區才是治本之道
來源: 公視 — 2021年06月11日去年沒有颱風,今年(2021)梅雨遲到,水庫見底,除了等待降雨,也要把握機會清淤。台灣地狹人稠,要再蓋新水庫很困難,如何讓現有水庫用久一點,雨季時能多裝一點水? 閱讀全文
美歐峰會聲明草案:將就氣候變遷深化合作
來源: 中央廣播電臺 — 2021年06月11日歐盟和美國領導人預定15日在布魯塞爾(Brussels)舉行高峰會,根據一份為峰會準備的聲明草案,歐美領袖將承諾深化合作,共同對抗氣候變遷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刊登】前瞻‧永續 由治水做起 (刊登於108.5.30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9年05月30日3月29日的預備會議,共計上千人次、上百個民間團體參與,顯示民眾與公民團體的關心。凝聚各界建言綜整以下四論點,第一是「國土計畫梳理水土空間秩序」;第二是「綜效治理在地行動」,第三是「承洪韌性共建典範轉移」,第四則是「面對氣候變遷需有高度整合機制」,作為正式大會討論議題。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為韌性臺灣 治水整合向前走 (刊登於108.4.25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9年04月25日去年0823豪雨事件後,各界對於治水有更多期許,行政院指示水利署規劃召開「全國治水檢討會議」,以關鍵基礎設施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及組織韌性四大面向作為討論議題,邀產、官、學、研及公民團體參與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刊登於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8年10月25日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今年五十周年,過去五十年中參與多項都市規劃經驗,對當今國土計畫推動與連結提供可貴資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有幸合作共同檢視此主題與有榮焉。 閱讀全文
【座談會刊登】看臺南與水共生
2017年12月12日鑒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當前解決河川治理、棲地維護及水資源管理問題尤為急迫,近年面臨十年大旱、極端氣候、強降雨等考驗,用水緊張且屢有水患,故基金會期待在國土規劃、山川保育的大架構下,檢視水環境設施與技術,如水庫清淤與集水區體檢、污水回收再生利用、旱灌及節水耕作技術等,辦理專家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與中央、地方機關共同商討具體之解決策略,期透過中央之願景規劃與地方實務分享,形成示範。 閱讀全文
[座談會刊登]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刊登於中國時報106.8.30 A8.A9版)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7年08月30日攸關全國土地永續發展的《國土計畫法》,業於民國一O五年五月一日正式實施。雖然《國土計畫法》制定了許多願景和規劃管理原則,但地方政府進展之步調和境況如何,有無困難或須協助之處,值得各方高度關切。本次座談會將針對國土規劃準備及施行概況進行了解,檢視不足之處,未來需努力重點何在,希望透過討論,協助地方政府產出較具體、明確可行的推動策略,並作為中央政府著力協助之依據。 閱讀全文
肩負永續 引領世代
余範英 — 2016年04月13日台電七十歲,運璿院長亦逝世十個年頭了。 一個有歷史傳統的國營企業,早年在孫運璿先生帶領台北、台南工專教授、學子與台電員工,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為台灣鋪成電力建設,首開技術輸出,拓展海外電力市場的故事,深植國人人心,亦成就了台電精神。 閱讀全文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歐陽 嶠暉 — 2014年12月31日台灣水資源豐富卻常年水荒,主要原因乃全民無論是民生、工業及農業用水,在平時浪費珍貴水資源,每當至缺水時才呼籲節水。殊不知每年民生及工業無效率用水量達10多億噸,農業用水漏失達20多億噸,平時不努力節水、減漏,形成節水文化,以減少缺水的來臨,卻常年鬧循環缺水的戲碼。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李鴻源 — 2014年10月13日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 — 2014年10月09日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適應異常氣候之治水調適策略—總合治水
李鴻源 — 2013年06月28日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之後,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永續發展的概念不時被提起,這場八八水災讓我們見識到臺灣版的「明天過後」。在這種氣候變遷劇烈與急速影響下,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未來的溫度和雨量只會不斷打破最高紀錄。面對這樣的氣候環境,未來我們再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以更具前瞻性長治久安的遠見和願景,來重新改造已破碎的山河。以下謹提出「四不足四風險」共八大課題呼籲全國重視。 閱讀全文
再訪鰲鼓
李鴻源 — 2013年03月05日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閱讀全文
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潘翰聲 — 2012年06月13日在全台傾盆大雨,到處積水成災中,我想起了前年地球日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氣候變遷國是會議」訴求。我主張由總統府以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主導國是會議,期待各主要政黨領袖齊心面對文明存續課題,邀集環保界與企業界攜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呼籲全民因應極端氣候已無可回頭之下的調適策略。 閱讀全文
檢視「國土規劃」 以新思維面對氣候變遷
李鴻源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2年03月17日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閱讀全文
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葉俊榮 — 2012年03月15日「我發現,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是用一種『虛無因應』的態度在面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說:「這種情況,如果學術界不大聲地說出來,我不知道還有誰能講!」 閱讀全文
追尋新時代的土地政策
徐世榮 — 2012年03月03日土地政策非常重要,但在論述它之前,必須先確切掌握土地的意涵。土地其實是包涵了多重及複合的價值,理解它必須經由動態及多面向的途徑,唯有經由這種方法才得以抓住其複雜的狀態,不會落入於偏狹的化約主義狀況... 閱讀全文
一種生活態度實踐的起點: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課程
廖慧怡 — 2012年01月18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是樸門(permaculture)的基本精神,而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觀察、互動、有效並靈活運用各種環境與資源。這些貌似簡單的概念,實踐起來其實也是需要調整很多長久以來養成的既有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閱讀全文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柯佳吟 — 2012年01月12日氣候變遷加劇和人類活動直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兩項對陸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數十年來,這兩大因素已經導致棲地縮減與物種滅絕,科學家甚至預估,二十一世紀內還會有更劇烈的環境變化.... 閱讀全文
建構海洋台灣發展藍圖
葉俊榮 — 2005年08月01日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脈絡與海洋密不可分。過去受限於威權體制下的陸權思維,使得臺灣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識及海洋政策。隨著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加以永續發展觀念興起,對於海洋環境保護也更為急迫。這些都需要政府規劃清晰的海洋政策藍圖,將海洋事務從狹隘的資源掌控,擴展到生態與社經系統管理,強化臺灣海洋永續治理的量能。 閱讀全文
- 基金會關注
-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