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永續與綠能

環境永續與綠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新聞報導

新的移動倫理──《不開車,在路上》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3年08月14日

親身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的體驗報導,加上深入的訪談與文本資料分析,《不開車,在路上》探究了紐約、巴黎、東京、哥本哈根等十餘個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與城市發展的內幕故事。讀者彷彿穿過時光隧道、遊走城市、想像未來,想像一個可以便利、便宜又永續地移動的都市未來。作者格雷斯哥有明確的價值立場,書名就告訴我們要從汽車中解放,以拯救我們的都市與我們自己。中文書名:《不開車,在路上:一個通勤族的全球都會觀察》則相對沒有那麼激進。 閱讀全文

中國和印度建築水壩"搶水" 將喜馬拉雅山陷入生態危險之中

中國和印度建築水壩"搶水" 將喜馬拉雅山陷入生態危險之中

來源: The Guardian 2013年08月13日

超過400項在山區的水力發電計畫, 對環境是一場災難! 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巴基斯坦正在喜馬拉雅山從事一個巨大的“搶水”,因為他們尋求新的電力來源強化本國經濟。總計這些國家有400多個水壩計畫,如果建成,合共提供超過16萬兆瓦的電力 。 閱讀全文

只有關冷氣 才救得了北極熊?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13日

過去幾天內,有幾則新聞相信讀者一定有印象:首先是夏季高溫迭創紀錄,在熱浪席捲歐美之時,台灣也正經歷一個酷熱的夏日。父親節當天,台北市中午時的氣溫來到39.3度,創下百年新高。另一則新聞則是在挪威發現餓死的北極熊,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導致北極熊必須踏上數百公里的旅程覓食,而這隻北極熊被發現時全身已無脂肪,僅剩皮包骨。 閱讀全文

邁向生態城市之省思:評量工具應用與綠資源的管理

來源: 農委會特生中心生態與工程入口網 2013年08月08日

在面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自然資源耗竭的未來世代,儘管人們不斷探求城市永續發展的可能生機與方向。值此時刻,生態城市理念的宏觀願景持續引導新世紀學者投入進行相關研究,以期挽救我們與未來子孫所瀕臨的生存困境。然而,生態城市僅為理想城市的描述,其目標達成有賴積極的管理工具,目前評量工具雖多,但實際上學界仍無一致性的共識,也存在應用的困難,更欠缺實証支持,因此,其未來的理念方向與評量工具的應用實值得再深入探討。 閱讀全文

集水區開發鬆綁 飲水安全亮紅燈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06日

「水庫集水區設砂石洗選場,將嚴重污染大台北市民的飲用水!」針對環保署將鬆綁環評法規,讓低污染工廠進駐第2級水庫集水區一事,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10多個環保團體6日赴雙北市政府陳情,疾呼要求雙北市長郝龍斌、朱立倫表態反對。 閱讀全文

防災型都更 雙北半年內啟動

防災型都更 雙北半年內啟動

來源: 聯合新聞網 2013年08月05日

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防災型都更在都更條例裡早有法源,只是過去沒有人很認真的當作一件事情來辦,他已決定當作優先事情來辦,半年內在台北市選出一處、新北市選出二處防災型都更標的,做出成績。 閱讀全文

能源政策典範轉移-以「用電需求零成長」為方法

能源政策典範轉移-以「用電需求零成長」為方法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05日

今年309廢核大遊行中,主辦單位提供給參加遊行群眾的一款手舉牌上,載有「核廢料遷出蘭嶼、用電需求零成長」等字樣。而相較於前者較易以環境正義的角度理解此訴求的脈絡,而後者則需以「能源政策典範移轉」的角度,方能意識到此訴求乃是台灣邁向核電歸零的必備條件。 閱讀全文

樹是城市公民

來源: 台灣立報 2013年08月04日

野生生物學家李奧波著作《砂郡年紀》將土地倫理擴大到社群的邊界,他提出「生物社區」的城市概念,亦即社區除了人以外,還包括空氣、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植物和動物與人類應都是「生物社區」的住員與成員,而非主控者。所以任何保存「生物社區」完整性、穩定性與美麗的行為,就是對的行為。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