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韌性城市-城鄉發展

韌性城市-城鄉發展

在國內氣爆事件之後,我們應該思考或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之後都市的形貌;因此,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

最近高雄市、新北市發生氣爆事件,造成重大的傷亡與損失,中央與地方機關在專注「救災」工作外,「防災」應是不容忽視的重大事務。尤其,台灣過去上曾發生颱風、水災、旱災、地震、海嘯等許多「天然災害」,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近年來,國際組織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響民生社經至鉅。例如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泰國曼谷水災損失130億美元,使泰國GDP下降3.6%;2012年珊迪颱風侵襲美國東岸,引發紐約市與新澤西州大水災,損失更高達680億美元,使美國GDP下降0.5%。

國際上正熱烈討論如何整合分區、垂直發展,建構未來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和糧食供應自給自足的「海綿城市」、「垂直都市」、「韌性都市」或「永續都市」。有鑒於此,在國內氣爆事件之後,我們應該思考或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之後都市的形貌;因此,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