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潘翰聲 — 2012年06月13日去年約略此時,民間團體與環保署確定大會延到選後的地球日或環境日,近一年的籌備時間則要加厚會議的實質密度,一改傳統大拜拜單向報告的形式主義弊病,進行「世界咖啡館」小桌流動討論的開放空間會議型態,由下而上激盪集體智慧。經過預備場及北、中、南、東四場地方會議,共有兩千人次參與,蒐集數百項意見,照經建會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八大面向歸類,讓政府部門後續得以追蹤管考。全國場再分四大群組,每桌由民間與政府各推一名桌長凝聚對話共識。大會第一天由四位民間團體代表,分別與四位部長級官員對話,第二天由這四名代表濃縮報告,總統聽取意見和回應。
檢討整個過程,更加肯定的是,後續必定得經過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政治協商,奠定我國「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並付諸實施,才能徹底解決此一複雜糾結而牽涉廣泛的挑戰。
首先,總統府和各部會的參與度尚嫌不足,顯示政府還未普遍意識到這項文明存續的威脅,以至於政令宣導的比重成份仍舊太高。馬總統用很長時間談熱門的美牛,會後還與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熱線十分鐘,卻是站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那邊,致力推動全球化貿易和支持單一化工業畜牧業。而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白鷺鷥變多證明環境變好」欠缺生態學基本常識的一番話,令與會者錯愕;溫和的某企業環保基金會代表,前一天便在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議程中,嚴厲抨擊農委會與國際脫節。此外,會中高度共識的能源稅(因同步降所得稅、又稱碳減稅),主責的歷任財政部長,從全國能源會議至今數年間,從不參加相關討論,馬總統的這項政見又極為關鍵的減碳政策工具,怎麼可能付諸實施。
其次,資訊公開才是民眾參與的先決條件,這也是貫穿四大群組的超級共識。早期籌備會有決議,要先在會議官網建置氣候變遷基礎資料庫,呈現客觀科學事實,作為各方對話的堅實基礎,卻因時間和資源等各種因素而未做到,實在可惜。所以,有些發言過於發散或走偏到錯誤的方向,大家也不忍苛責,所幸許多長期專注各領域的學者專家積極參與,和有組織的環保團體事先準備,才能順利收攏為一致的邏輯。但過去較少關心減碳和調適的政治人物參與時,不明究理的民粹式反射動作,可能會被少數既得利益擺佈,此次已設定的議程方向,需要匯聚更多堅實的知識研究做後盾,才能有效進行風險溝通。
最後,企業界參與攸關重大。不僅是身為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也因國際趨勢加重企業社會責任,綠色採購和供應鍊管理都要求計算碳足跡,連主流金融投資業界也在綠化,要求做碳揭露專案(CDP)。未來各國普遍實施碳關稅,台灣人均碳排放是世界三倍,面臨制裁風險極大,官方估計可能高達一四○○~五二○○億元。對於貿易為主的台灣,已是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但各產業和各企業間,其責任、衝擊、利益、規模都不同,步調有快有慢急需整合。
在中科三、四期環評訴訟及國光石化環評爭議中,環保署長沈世宏站在與民間環保團體激烈對立的一端,加上各項層出不窮的環境爭議開發案件,雙方要坐下來進行對話殊為不易。這應該是氣候變遷對策的起點而非終點,政府將此會議成果帶到里約的第三次地球高峰會,才更有意義。(作者為綠黨中執委)
去年約略此時,民間團體與環保署確定大會延到選後的地球日或環境日,近一年的籌備時間則要加厚會議的實質密度,一改傳統大拜拜單向報告的形式主義弊病,進行「世界咖啡館」小桌流動討論的開放空間會議型態,由下而上激盪集體智慧。經過預備場及北、中、南、東四場地方會議,共有兩千人次參與,蒐集數百項意見,照經建會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八大面向歸類,讓政府部門後續得以追蹤管考。全國場再分四大群組,每桌由民間與政府各推一名桌長凝聚對話共識。大會第一天由四位民間團體代表,分別與四位部長級官員對話,第二天由這四名代表濃縮報告,總統聽取意見和回應。
檢討整個過程,更加肯定的是,後續必定得經過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政治協商,奠定我國「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並付諸實施,才能徹底解決此一複雜糾結而牽涉廣泛的挑戰。
首先,總統府和各部會的參與度尚嫌不足,顯示政府還未普遍意識到這項文明存續的威脅,以至於政令宣導的比重成份仍舊太高。馬總統用很長時間談熱門的美牛,會後還與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熱線十分鐘,卻是站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那邊,致力推動全球化貿易和支持單一化工業畜牧業。而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白鷺鷥變多證明環境變好」欠缺生態學基本常識的一番話,令與會者錯愕;溫和的某企業環保基金會代表,前一天便在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議程中,嚴厲抨擊農委會與國際脫節。此外,會中高度共識的能源稅(因同步降所得稅、又稱碳減稅),主責的歷任財政部長,從全國能源會議至今數年間,從不參加相關討論,馬總統的這項政見又極為關鍵的減碳政策工具,怎麼可能付諸實施。
其次,資訊公開才是民眾參與的先決條件,這也是貫穿四大群組的超級共識。早期籌備會有決議,要先在會議官網建置氣候變遷基礎資料庫,呈現客觀科學事實,作為各方對話的堅實基礎,卻因時間和資源等各種因素而未做到,實在可惜。所以,有些發言過於發散或走偏到錯誤的方向,大家也不忍苛責,所幸許多長期專注各領域的學者專家積極參與,和有組織的環保團體事先準備,才能順利收攏為一致的邏輯。但過去較少關心減碳和調適的政治人物參與時,不明究理的民粹式反射動作,可能會被少數既得利益擺佈,此次已設定的議程方向,需要匯聚更多堅實的知識研究做後盾,才能有效進行風險溝通。
最後,企業界參與攸關重大。不僅是身為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也因國際趨勢加重企業社會責任,綠色採購和供應鍊管理都要求計算碳足跡,連主流金融投資業界也在綠化,要求做碳揭露專案(CDP)。未來各國普遍實施碳關稅,台灣人均碳排放是世界三倍,面臨制裁風險極大,官方估計可能高達一四○○~五二○○億元。對於貿易為主的台灣,已是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但各產業和各企業間,其責任、衝擊、利益、規模都不同,步調有快有慢急需整合。
在中科三、四期環評訴訟及國光石化環評爭議中,環保署長沈世宏站在與民間環保團體激烈對立的一端,加上各項層出不窮的環境爭議開發案件,雙方要坐下來進行對話殊為不易。這應該是氣候變遷對策的起點而非終點,政府將此會議成果帶到里約的第三次地球高峰會,才更有意義。(作者為綠黨中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