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水水台灣 / 觀察與追蹤 / 環境影響評估 / 環境影響評估-阿塱壹古道追蹤

環境影響評估-阿塱壹古道追蹤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古稱琅嶠卑南古道,是台灣現存最古老而且保存完整的古道。它位於台26線省道尾端,旭海至觀音鼻之間,連結台東縣與屏東縣。它保存了台灣最後的海岸原始森林。
阿塱壹始末

歷史

它最早是台東卑南族部落到恆春琅嶠十八社之間的貿易路線。

琅橋卑南古道,在過去是屏東與台東往返的主要道路,千年來,族群往返後前山,就是沿著海邊踏浪而行,來到最險峻的觀音鼻,暗流潛沉,端急難以捉摸。先人各族與自然的妥協之道,選擇敬重自然,在旭海、安朔兩處紮營,等到每個月的大退潮(約是農曆的初八與二十三)。再帶著家當、行囊,踏石而過。或是趕往探親、或是為部落尋求另一個安全的居所,或是逃難遷徙躲避災害。

這條古道,讓排灣、阿美、卑南、平埔族、道卡斯、馬卡道,乃至漢人、荷蘭人、日本人、與各國勢力與在歷史上與台灣的連帶,都少不了有這條古道的足跡。

近代台灣的歷史,因為1871年琉球宮古島人的事件,引發的1874牡丹社戰役,琉球漁船擱淺的八瑤灣,殺戮事件的高士,都位在東岸,但日本人戰略佈局,選擇由恆春(舊稱琅橋)半島西岸射寮登陸,駐紮大軍於龜山,展開『懲治番人』行動,最後也在西岸結束。

這場將台灣納入世界體系一環的重要戰役,代表某一種對恆春半島東岸特殊地理區位的謙卑,應該不是偶然!至今,半島東岸仍是以文化資產豐富,吸引世人的眼光。也因此,半島生態多樣,銜接中央山脈以下到南仁湖自然生態保護區,連繫到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成為一條可以貫穿寒帶、溫帶(中央山脈)、亞熱帶到熱帶(恆春半島)、再由半島延伸入海洋的重要生態廊道。

原定開發計畫

台26線(原台24線)安朔至港口段,為全省濱海公路系統尚未貫通路段,原計畫改善道路位居山林與濱海之間,沿線景致秀麗,且與台東、屏東兩縣觀光遊憩據點相連接,因此政府為均衡區域發展,加強生活圈聯絡,及順應地方人士、民意代表對此路段公路整體改善之期望,乃將此計畫列入六年國建計劃之省道重要幹線改善計畫之一?

阿朗壹大事記

70年代 地方民意提出路網貫通需求
84年 提出「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
91年3月 經行政院環保署同意備查「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後,已持續進行相關作業
92年1月24日 短程計畫經報行政院核定原則同意辦理,安朔至旭海路段(計畫路段長11.9公里)
92年10月 經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林盛豐指示「對於新開發之公路建設應重新注入生態環境及景觀概念之新思維」,乃增辦景觀探討分析工作
95年3月 台26線旭海至安朔段經環評後,已陸續開始動工修建,該路段總長有12km。
98年 - 99年 環差分析報告於98年12月8日由專案小組第3次審查會議通過,並於環保署在99年3月10日召開第190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審查,決議為「本案退 回專案小組再審」,經依上述會議決議意見修正後送環保署於99年5月12日、6月22日、9月1日分別召開第4、5、6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會議結論為差 異分析報告建議審核修正通過,目前辦理修正確認,修正計畫於99年10月12日報院審議,並依審議結果設計發包事宜。
99年10月19日 行政院國家發展永續會委員共12位聯署提案,建請永續會成立專案工作小組,針對阿朗壹古道沿線台26線1-4線標案進行綜合評估與建 議。提案委員:李玲玲、邵廣昭、蕭代基、余範英、林俊興、黃宗煌、陸曉筠、林耀國、周春娣、陳士章、劉麗珠、周聖心共同發起聯署提案。
100年2月1日 由屏東縣政府發布公告「旭海觀音鼻暫定自然保留區」


現況與開發爭議

省道台26線,起點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台1線、台9線相連,終點台東縣達仁鄉安朔。又稱屏鵝公路(楓港--鵝鑾鼻)、佳鵝公路(佳樂水--鵝鑾鼻)。公路局規劃全長共計91.721km,為一環繞恆春半島海岸的公路。

台26線環繞至東部海岸後尚有兩處路段未修築,因此全線被截成了三段路,主要分為:起點楓港至佳樂水(第一段)、港仔至旭海(第二段)、下南田至終點安朔(第三段),此三段路可通行車輛,但彼此並不連接,須於各路段終止處轉入縣道199甲(旭海)、200(港仔)及200甲(港口)等三條縣道才可迂迴互通,所以台26線目前是未完全通車之狀態。因為生態及軍事的因素,加上該處人口稀少,所以未修築路段暫時不會動工。另外,尚未修築的「旭海至安朔」路段即為舊時所稱“瑯嶠卑南古道”中之「阿塱壹古道」。

2006年三月,台26線旭海至安朔段經環評後,已陸續開始動工修建,該路段總長有12km,為目前環島濱海公路網中尚未貫通的路段,也是台26線兩處未修築路段的其中一段。因鑑於近幾年只要颱風來襲,多次造成南迴公路嚴重坍方中斷,台26線偶可作為南迴公路的替代道路,但該路段的開通將毀壞當地珍貴的自然景觀與生物棲地,像是綠蠵龜、椰子蟹等保育類動物,因此自動工以來一直遭受到環保團體的抗爭,所以目前的修建還具有很大的爭議性。

屏東縣長曹啟鴻曾經兩度走過阿塱壹,第二次是在100年5月率縣府團隊前往,除了以實際行動表達保護地方自然生態的立場外,也希望能尋求改善地方經濟與醫療的可行方案,達到雙贏目標。

屏東縣長曹啟鴻以行政命令並由屏東縣政府召集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審議,將「旭海至觀音鼻段」設定為自然地理保留區,暫時阻止了公路總局的開發,於100年2月8日通過,並呈報農委會林務局及環保署,依據文資法第82條規定(79-86條相關規定)暫停任何開發行為,此公告依規定第一次效期為半年,得再延長一次半年,共計一年。

目前縣府已委由3組學者專家,利用這段時間補足生態資源的調查,未來將全力爭取列入自然保留區。

自然景觀

1.它保存了約十公里的原始海岸線,是台灣最後一個未被人工開發的原始海岸森林。

2.綠蠵龜的產卵地。

3.椰子蟹在台灣本島最後的棲息地。

4.台灣藍田石的產地。

5.六條野溪天然地景對回游性魚蝦蟹無可替代

新聞導覽

環團籲共管 阿塱壹才算成功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3月17日

阿塱壹古道被環保團體認為是環保行動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屏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當初為探勘古道,還差一點被大海沖走,歷經10多年的努力,古道終被保留,他仍呼籲未來應由社區與縣府「共管」,阿塱壹才算成功。 閱讀全文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04月10日

日前阿塱壹淨灘志工在海邊發現死亡多日的玳瑁,肚子裡充滿了塑膠製品以及漁網,推判是導致死亡的原因。海洋垃圾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時有所聞,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全世界海龜死因有3成是海洋垃圾所造成,台灣仍缺乏相關研究,執法成效也未盡人意... 閱讀全文

阿塱壹古道東、屏縣不同調 中央出面協調

阿塱壹古道東、屏縣不同調 中央出面協調

來源: 中廣新聞網 2012年03月27日

橫跨台東、屏東的阿塱壹古道,屏東縣政府以保存當地特殊地景與動植物為由,畫為生態保留區,但臺東縣政府主張開發,強烈要求撤銷保留區的劃設案,兩地縣府態度不一,對此,中央已決定出面協調... 閱讀全文

「阿塱壹古道」管制 千人入山被攔爆口角

「阿塱壹古道」管制 千人入山被攔爆口角

來源: 聯合新聞網 2012年03月26日

屏東縣府十日起實施「阿塱壹古道」入山管制,昨爆發管制以來最嚴重衝突;上千遊客從未管制的台東端進入,在兩縣交界處被屏東稽查人員攔阻,遊客抗議屏東「霸占」國家資產,揚言發動全台連署抗議... 閱讀全文

阿塱壹劃保留區 台東 屏東不同調

阿塱壹劃保留區 台東 屏東不同調

來源: 新頭殼 2012年03月01日

屏東縣政府於1月20日正式將阿塱壹古道周邊劃設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台東縣長黃健庭29日對屏東縣喊話表示,保留區導致台26線南田-旭海段胎死腹中,讓眾多台東縣民失望。他強調,台東縣政府已經行文農委會,要求撤銷保留區的劃設,並將積極爭取繼續興建台26線... 閱讀全文

阿朗壹古道 屏東台東收費兩制

阿朗壹古道 屏東台東收費兩制

來源: 中天新聞 2012年02月06日

踩著南田石聽海濤,悠悠漫步其中,阿塱壹步道是台灣目前僅存的一段沒有公路的海岸線。這條古道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生態,原始海岸景觀特殊,同時也是保育類動物椰­子蟹和綠蠵龜的棲息地,更曾被旅人稱為「海角天涯」... 閱讀全文

大突破!阿塱壹古道成永久自然保留區

來源: 民視新聞 2012年01月18日

備受各界關注的阿塱壹古道自然保留區案今天(18日)有突破性進展。屏東縣政府審查會議下午做出決議,將阿塱壹古道中「旭海─觀音鼻」區段正式畫定為自然保留區,未來台26線公路將不能進行開闢,為珍貴的自然生態留下出路。對此,聚集在場外關心的近千名環保團體表示相當振奮,希望未來生態保留與地方產業發展能夠相互共榮... 閱讀全文

抗爭中 阿塱壹通過自然保留區

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2年01月18日

當地居民的強烈抗爭中,屏東縣審議委員仍多數通過,將阿塱壹古道中的「旭海-觀音鼻」段,定為自然保留區,居民代表屏東縣議員潘裕隆說,將循行政救濟申訴。 閱讀全文

地方關注

緩島的起點

各位好朋友:

給自己放個假吧!來南部救救火!

宛如璞玉般的海岸線,著名南田石礫石灘、美麗沙丘、椰子蟹、特殊海岸珊瑚礁植被及海岸林,這裡就是聞名的阿塱壹古道。

遠在16世紀外來民族尚未進入台灣之前,即為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及阿美族活動其間。而因過去長期軍管仍保留古道殘基及原始風貌,成為全國唯一僅存未開海岸公路的路段,並有著未開發過的寧靜與原始。

數年前,在環保團體努力下,不斷阻止交通單位開發。今年初被屏縣府公告為自然地景保留區,可以有六個月的緩衝期。但是,由於政治力介入,緩衝期一過就面臨面臨開發,台灣最後一塊最美處女地將不保。

在這六個月我們希望有更多人來一親芳澤,希望她的魅力可以讓許多公民朋友願意為她發聲行動。

未來六個月希望有1000人來,然後以1當100,變成10萬人連署。

這1000人也是當地最好的消費者,示範低密度的生態旅遊模式給當地居民消費在當地的民宿、餐館、雜貨店等。

1000*2000元等於200萬給當地的生態旅遊收入,一年30萬人*2000等於6億元耶。

這樣相當於交通部規劃一年495萬人*120元(估計路過遊客的消費金額)等於5.94億元的消費。

換句話說,不必快來快去的公路,帶來495萬人的運量切割道路的過客消費。只要目前的道路系統,一年服務30萬人的生態旅遊模式,經濟效益就一樣,還可以讓生態環境免於浩劫,這都需要各位夥伴的支持。

屏東環保聯盟 洪輝祥 敬託 2011年2月

我們的家園--後灣的美麗與哀愁---誰奪走了後灣的寶貝

後灣的夕陽美麗如仙境,朋友說不能常來後灣

因為後灣的夕陽的美,會讓人忘記回家的路

生態工法,消波塊大軍,造海堤,用鵝卵石等等方式,

來為台灣的海岸整容,可行嗎?經過了若干年後,

事實告訴來人類,那樣是行不通的。

在台灣的南端有一個小魚港,

原本是一個自然又美麗的魚村,

既然叫小魚村,當然就會有一個小魚港,

這個小魚港,幾百年來,守護著當地居民,

大人們靠海養活了一家人,

小孩子們的遊憩天堂少不了這個安全又美麗的小魚港。

這個小魚港就是黑貓的家園---後灣

後灣港是一個天然岬灣

整年風平浪靜

景色如詩如畫

可是圖片左下角的鵝卵石?怎會是小孩的遊憩天堂?

這就是黑貓要說故事的主題

一個會讓當地耆老想不通的主題

會讓後灣旅外遊子回到自己的家鄉感覺會何魚港又變了的主題

我們不是說夕陽無限美只是近黃昏嗎?

但後灣是夕陽無限美只是消波塊在眼前

這也是黑貓要說的主題

耆老說後灣港是一個牽罟的好所在,美麗的沙灘,後灣人齊心協力,

拉起豐富的魚產,不是討海人有魚吃而已,是家家戶戶有魚吃,

因為大家多是一家人,厝邊隔壁大家要相照顧。

如今沙灘沒了,鵝卵石大軍佔據了潮間帶,

沒辦法下網,這是誰的錯?

幾萬年幾千年好不容易,養成的沙灘,

抵擋不住有利可圖的建設,抵擋不住專家學者的想法,

就這樣挖空心思,拿走後灣人的寶貝,這又是誰的錯?

後灣第一寶貝沙灘沒了, 第二寶貝潮間帶也毀了一大半,

第三寶貝陸蟹也即將因大飯店的開發,而不存在。

圖片中這塊濕地是螃蟹的家,也因為後灣的美景,

牠們即將成為美景的代罪羔羊,牠們真是名符其實

的因美麗而哀愁。

後灣人的驕傲是:

後灣有美麗的沙灘,

後灣有個如詩如畫的夕陽美景,

後灣是屬於國家公園的區塊。

但後灣人的沙呢?河川局說要為後灣人救沙?

結果沙那裡去了?喔,一定是河川局給了某些人,

一些好處,叫沙滾蛋,這叫欺人太甚。

個在來後灣的夕陽美到讓有些人不能忍受,

非用個消波塊大軍,來懲罰她的美不可,

這教欺人太甚,吃人夠夠。

後灣本來有三寶,第一寶跟第二寶已經不是寶了,

第三寶也即將京棧大飯店的開發,後灣通通沒有寶。

反而有了新三害,第一害河穿局,第二害海生館,第三害是國家公園。

第一害跟第二害,暫且不說,說到第三害,

身為後灣人的黑貓,不說實在不痛快,

以前後灣人,抓陸蟹賣給遊客,後來國家公園一設立,說是要保護保育,

陸蟹再也不能抓,守法的後灣人,不敢觸法,身怕抓去吃牢飯,

但大財團要來蓋大飯店,既然二話不說就通過,你要蓋就讓你蓋,

(黑貓不懂什麼叫有條件通過),難道請陸蟹排隊走馬路?

怪怪怪???看官們請您們看看政府真會帶頭做怪?

那請問您們政府的官員們,後灣人已經忍無可忍了,

什麼時候要讓,消波塊大軍與鵝卵石大軍退休,

不要讓它們再留在後灣作怪?

還有這些不當的建設也要一起拿掉。

看官們,木樁下面可是水泥控起來,

沙灘下面需要水泥樁嗎?

沙沒了,鵝卵石來了。

沙沒了,也許沙長大了,顆粒變的好粗喔。

京棧飯店來了,陸蟹們逃命吧,黑貓不能帶著你們逃,

黑貓無能,黑貓怕被鵝卵石絆倒,到時時候連命也不保。

看守台灣:留住,美麗的阿朗壹

2010-9-19作者/周聖心

阿朗壹古道位於台東南田與屏東旭海交界,是卑南-恆春古道最原始、美麗的海岸線。數百年前原住民通婚、遷徙、狩獵,乃至西方學者探險、清兵行軍,便是走在這段原始得令人動魄心驚的鵝卵石礫灘上。這段12公里海岸線亦為目前台灣僅存未開發的原始海岸,沿岸山林亦是台灣僅有的原始海岸林,富含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

然而自民國89年「台26線」環島公路計畫啟動後,這段美麗的海岸線即一直被覬覦。雖然近年氣候變遷等環境生態議題興起,88風災後大家也都普遍體認到任何國土開發都應從「生態」、「保育」的觀點出發,而這條公路在公路總局鍥而「不捨」的努力下,也將原先緊貼海岸的路線規劃向內調整2百公尺,試圖避開某些生態敏感區位,其提出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並於最近通過環保署的專案小組審查;但是生態區位是連續性的,即使部分路段內縮一樣會影響生態環境,從永續觀點來看,是完全違背了國土開發、復育,以及天然海岸零損失的上位目標,更遑論這條路根本不具有開發的重要性、必要性與急迫性。

事實上,包括屏東環盟、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荒野保護協會與許多關心阿朗壹的朋友們,都曾提供許多具體建議,例如:一、以手作式步道的設計規劃代替公路開發,亦可參考《國家步道設計規範》,採取在地環境施設之步道工法,將對當地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二、將阿朗壹古道納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或是成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以完整保存阿朗壹古道海岸線;三、因當地尚有珍貴稀有的保育類椰子蟹棲息,可由農委會現勘後公告設置自然保留區,或原始海岸林野生動物保護區;四、全面進行生態、地質、地方文史等資源調查,發展低碳慢速的生態旅遊方式,促進在地觀光產業發展。

於此同時,99年6月7日永續會「交通與生活分組」會議上,多位委員皆提出「台26線」之開發計畫應納入新思維之主張,十數位委員並共同提案:「建請永續會針對台26縣(阿朗壹古道)1-4標工程是否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成立專案工作小組,邀集各部會,進行跨領域,包括生態、地質、海岸、海洋、人文、歷史等之綜合評估與建議」。屆時能否對守護阿朗壹做出貢獻,尚在未定之數;而眼前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在即,為留住美麗的阿朗壹,我們得跟時間競賽,一起透過各種管道大力為「阿朗壹」請命,讓這段海岸線還有一點機會,能夠藉由更多面向的深入評估,永遠留在台灣島上最美的一隅。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行政院永續會委員)

阿朗壹古道起自台東南田,終於旭海,

是台灣目前僅存的一段沒有公路的海岸線。

短短的幾公里中海岸型態多變,有懸崖、沙灘、礫灘,

還包括名聞遐邇的南田石。

這段路當中,比較費力的就是要攀過觀音鼻。

雖然在海岸邊往上看感覺並沒有很高,

但是真的爬起來也是挺累人的。

尤其如果像我在酷熱的夏天去走,那可真是會有點吃不消。

不過即使如此,當時我們從南田走到旭海也只花了一個早上,

而且我們還是重裝行進的,所以這段路對一般人來說應該不算太困難。

無奈的是,政府對於台26線的動工似乎是勢在必行。(相關報導)

相關的整地和道路拓寬一直沒有停下來,

也不知道這樣的天然海岸線,在道路開發以後是否還能繼續維持。

搶救阿朗壹—來自千古的人間約定

/漂浪島嶼

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33230548

它叫「一棵樹」,樹名瓊崖海棠,喜歡這棵樹,孤傲的迎風,站在山與海的邊界,彷如一種象徵,不離不棄,相守在古道的自然靈魂。

走入阿朗壹,才會瞭解在壯闊的山海之間,甚麼是真心的愛。

在濤聲與風聲的交織中,才能感受真實的自然,那是再多經費也建不出的珍貴所在。

阿朗壹不只是最後海岸線,而是台灣僅剩海洋與群山之間,唯一沒有道路橫斷的區域,生態從山到海,用著自然的方式存在,原始成為一種永恆。

搶救阿朗壹,不只救古道,不只救海岸,更是搶救山與海自然交融的永恆,人類無權再碎裂這樣的歷史寧靜。

屏東縣政府大會議室裡擠滿著人群,屏東環盟洪輝祥理事長與屏東教師會朱玉璽老師,坐在椅子上等叫號,因為他們想要面會縣長,搶救通過環評的阿朗壹古道。

他們當然認識曹啟鴻縣長,但是在趕時間救古道的心情下,找到縣長面對面時間,最快時間能和縣長見面,討論搶救台26縣道開發的問題。

拼環運,要激昂、要悲傷,各種形式都有,但是拼到縣長面會時間也要上場,那樣的景況,讓人覺得有點----淒涼。

面會時,曹縣長願意挺身幫忙,這位從以前被稱為曹老師的縣長,從政多年理想未變。針對台二六環評審查通過,屏東縣府以未邀請地方首長列席,像花蓮縣長還留在閉門會議中發言,這種有失尊重的程序瑕疵,找尋覆議的可能性,或是由縣府指定文化景觀,延緩工程的開發。

在縣府之外,一股凝聚的力量,迅速在網路上串聯,走上街頭訴求保護阿朗壹,很多人開始愛上阿朗壹,一些人開始動身朝聖,彌補認識台灣地理的缺憾,更多人感傷,才認識愛上阿朗壹,就得道再見。

愛生態環境的人們,大家都在想辦法搶救,一條不該被破壞的古道。問題是,面對環評這個失衡的機制,擋不住不當開發,反而一通過,成為開發單位的護身符,「通過環拼、開發有理!」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環評,說穿就是蘇花快模式,放棄原有路廊,以變更路廊,隧道工程做局部改善,38公里的蘇花快有條件通過,6公里的台二六也同樣有條件通過。

有條件通過,世俗一點說法就是「頭過身就過」,一堆環評審查畏懼被退案、否決或進更嚴謹的二階環評,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求個「有條件通過」。反正台灣那有事後違反條件的開發案,因此全面停工,偉大的環保署找一件就好,不要找那種違法被拆除的案子,或是政治角力的核四,找一件違反條件停工的例子,來說服困惑的大眾。

問題是,沒有嘛!頭過身就過,所謂有條件通過,不就是降格通過或妥協通過。一過,就是一路奔馳,開發到死。

當先期的工程完成,道路已經壓迫到「一棵樹」旁,空氣不再清新,聲音驚擾來訪的鳥族,變化的環境,讓成長成為一種困境。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過關的有條件,無視傷害著太多的生命、文化、地質、景觀,甚至民間社會的期待。但是所有造成的問題,語意模糊不清,聽不清所謂內移200公尺、過山挖隧道、劃設生態廊道設計,倒底真實救濟了什麼,甚至不願意花點時間,將所謂生態補償方式實際實驗一番,看看成效如何,就只是報告上的文字書寫,為通過的有條件通過,台灣環評的真實素質。

台二六真實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阿朗壹什麼都不是!它是人們心中的聖地美境,卻是官方眼中沒有任何「法定地位」的荒地,沒有全面的生態、遺址調查,沒有指定的法令保護,於是根本不知會傷害什麼,審查的模模糊糊。

劉益昌老師是愛環境有風骨的學者,他說阿朗壹古道原名琅橋卑南古道,從滿州沿海岸到大武,長期以來沒有指定遺址讓人遺憾,甚至大規模考古研究也未展開。他強調在台灣古文化研究形態上,通道形式的場域,通常最精采豐富,原住民不同族群征戰、遷徙,原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甚至清兵的移屯,日本最早入台的駐軍,阿朗壹文化資產的價值很高。

我想,用台灣古代絲路,形容海岸阿朗壹的時代過客,一點不為過。

阿朗壹文化價值高,地質景觀也不差,長期關心阿朗壹的屏東教師會,從十年道路被規劃開發,就一直關心阿朗壹的命運。

三年前舉辦地質之旅,在夏可泰老師讚嘆聲中,這個中央山脈尾閭的地質景觀,從南田到旭海的六公里古道中,有綿延數公里的礫灘,有海蝕風蝕的礁岩,甚至等著被隧道打穿的岩層,都記錄著百萬年前台灣的地質密碼,這還沒算上,古道南段出風鼻的壯麗海岸礁岸群。

靠近旭海的岩壁上,處處有驚奇,像這片「拳手岩」,像不像拳套擊中選手下巴,還打的仰頭、瞇眼、口水橫流。野柳女王岩用形態吸引遊客,阿朗壹不是沒有條件,要岩石想像的嗑牙故事有,為勞累旅程鬆懈一下,要學習的地質知識也有,一個地貌豐富的大自然地質教室。

像岩壁上S型的岩層,不說不知道,那可是早期環境的驚天地動,才能將一個沉積的平面岩層,彎曲到超人般的S型樣貌,顯露在岩層外,國際學者當珍寶,台灣卻要開隧道,建道路。

至於生態,簡單說阿朗壹,幾乎已經是台灣唯一綠觿龜願意上岸的地方,因為原始未開發,沒有車聲、沒有光害,更沒有喧囂的遊客。

長期以來,為了保護軍方的神秘九棚基地,從佳樂水到南田這段台二六,如同一個軍事禁區,開發台二六,誰說誰就有些洩漏國防機密之嫌。也正因為這樣的禁區,造就山嶺、沿海之間,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別說還不清楚的陸域、海岸生物,甚至隱密的昆蟲生態,也是尚待探索的一大領域。

不清楚會傷害什麼,就有條件通過,就像中了莫名異毒,沒查沒驗,揣出一罐生態補償萬靈丹,吃了包不死,結果沒一個活,阿朗壹中了毒。

現今旭海--南田段,有條件通過,接下來的危機在旭海--佳樂水段,台東想接墾丁快速引入觀光人潮,墾丁也想接旭海溫泉延伸冬季旅遊,做台二六做半段效益不大,那些等待的觀光業者、土地掮客,真正需要的是墾丁到台東全線通車,公路總局最早規劃就是如此。

一旦北邊的南田—旭海通車,南邊剩下就是橫越港仔沙漠與南仁路接佳樂水的二段道路。現今,九棚軍方退縮入山,沿路留下空營房,建路不太會有意見,國家公園管理下的南仁山保護區,其實沿海已建有南仁路,爭議較大的橫越港仔沙漠,國家公園也是在保育反對聲中,修建拓寬穿越風吹沙道路的記錄,保護區開路,國家公園不是沒做過。

寫這些道路實況,並非提供開路參考,而是強調一旦南田—旭海段開通,就是全面崩解的開始,現今風聲緊,絕口不提開通南段,幾年之後,大概又搬出北段都蓋好,南段為何不連通,道路已經蓋一半,乾脆完全貫通。

墾丁大街旅遊業者,分析的很直接,冬天墾丁人少,一旦墾丁到旭海溫泉通車,一個半小時內來回,比墾丁到四重溪溫泉還近,冬季的墾丁旅遊業賺錢翻一倍,打破長期以來墾丁附近無溫泉的問題。

開發壓力大,早是公開秘密,台東、屏東都有開路壓力,有人要工程、要值錢的礫石當砂料,有人要土地增值,出脫手上沈寂已久的土地,有人要經營觀光,大賺東西遊客錢財。賺錢當然不是壞事,問題是以台灣保留最原始完整的海岸、陸域,作為賺錢的祭品。

道路上的南田居民,會因一條路而繁榮?為了開路,村裡大動工程,挖排水溝,建設道路,未來門前多了道路,卻少了一塊生態美境。村子內,為道路撕裂,一部份村民等待核廢場定案後的補助,一部份村民希望留下阿朗壹古道,讓它成為南田生態旅遊的腹地,成為部落的共同資產。

但是開發完成後,建橋開路,破壞了地景,車子將會快速通過,趕往台東,趕往旭海,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留下,聆聽有關阿朗壹古道與居民的關係。

至於,哪一棵樹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為了保護海邊道路,很快會岸邊會填上消波塊,就像傳統濱海道路的防護工程一樣,海岸成為圍上水泥巨石軍團。

「一棵樹」將會消失。再看最後一眼吧!阿朗壹開始消失的生靈。

大家不捨得,一心想搶救,困難是環評已過,翻盤不容易。

現今,能做的有集體商請屏東縣政府,迅速指定文化景觀,以環境狀況有變,以環評法18條,進行事後追蹤,甚至再作差異分析。另一方面,請求監察院針對環評過程中行政程序有無疏漏,行使糾舉權,作出急速處分。

甚至,齊聚更大的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畢竟這是一項公共建設,環評有條件「保證」能蓋,但是政府可以考量效益決定不蓋,無關私人開發廠商的利益,單單純純的公共工程停建。

但是,從體制上的環評中被放棄,還是該從體制上爭回阿朗壹的價值,就算群聚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後續還是必須爭到阿朗壹古道區域的法定地位,從國家步道、生態保護區到國家公園範圍,給一個永不開發的身份,永遠避開人間的是是非非。

台灣太多的地方,來不及認識就消失,或是在消失的前夕,抱著搶看的心情,仿彿瞻仰遺容,阿朗壹如此,大城濕地如此,甚至許多美麗農村也如此,國家老是在做讓人遺憾的事。

阿朗壹很美,台灣珍貴的原始海岸景觀,就算當樣版,也該留下這一段,讓後世的子孫,知道沒有道路,沒有消波塊,沒有燈光,在山和海自然相接的區域內,生態何其美妙。

棵樹,在海風與浪濤中,從小苗到大樹,撐過嚴峻的環境,以自然之姿堅毅生存,但是面對人類開發的野心,阿朗壹毀了!最後自然海岸聖境消失!一棵樹將以無言悲傷,書寫道別的墓誌銘。

為保留阿朗壹再奮鬥吧!畢竟它以自然姿態存在至今,如何能讓它在貪婪時代中走向毀滅!

搶救阿朗壹,持續行動中~~~

基金會關注

反對阿朗壹古道開發

阿朗壹古道,為台灣僅存一段沒有公路的海岸線,屬生態敏感區域,應保留現狀,留下最後原始海岸林的見證。

一旦道路開發將造成對生態不可回復的傷害,此地的特色將全面因環境的破壞而消失殆盡,而交通帶來的破壞將立即呈現,生態沒有了?步道沒有了?何來觀光?何來產業?何來地方特色?何來歷史見證?

因此,基金會主張:

  1. 立即暫緩台26線安朔-旭海段(拓)建道路工程,留住最後的自然海岸線,保護全台僅存未做海岸公路的原始海岸林。
  2. 全面檢討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之效益性與破壞性,應以「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進行重新評估。
  3. 成立國家級的特殊原始海岸林保護區,以國家步道的方式來規劃(林務局曾提出規劃)、保護此地的生態,低度開發見證,反對設計讓車輛快速通行的公路,以免嚴重破壞原始海岸林,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4. 將安碩、旭海列為特殊自然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低度的開發朝向永續經營,讓社區與生態能永續發展且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生態旅遊是將來觀光的主流,一來可以保護在地的文化與自然資產,二來可以透過生態觀光帶給當地永續的商機。

阿朗壹古道 現勘連署

持績關注守護台廿六線阿朗壹古道後續發展,與屏東環保聯盟洪輝祥、張長義教授、 於幼華教授等多位夥伴一同現勘,並共同參與連署及宣誓活動。

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於99年6月4日永續會會議提出宣言,台26線「安朔至旭海」路段,是過去恆春通往東部的「阿朗壹古道」,雖然是全台環島公路網「最後一百分之一的缺口」,但也是全台灣最後一處未經人為開發、破壞,長達12公里的原始海岸。從荷蘭治台時期開始,台26線就是歷來荷蘭人、漢人往後山發展的路徑,並在過程中與原住民發生接觸,留下許多歷史遺跡。

這是一個爭議已久的老問題,本案開發之必要性與正當性,廣受社會各界質疑,更毀壞觀光資源,對當地及台灣永續發展毫無益處,本案應立即停工並移送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進行討論。